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2月15日,红军将领联名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以下内容属于电文主张的有
①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
②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
③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组织统一战线政府
④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2 . “权力真空出现……为了在国内斗争中占得上风,军人集团常常在中国挑起事端,寻衅滋事,侵夺中国权益,以能为日本谋取国家利益来增加自己内斗的砝码。”这材料表明日本不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
A.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性
B.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蓄谋已久
C.日本政府内部的派系争斗
D.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2021-09-24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提出:“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不论他们的党派、信仰、性别、职业、年龄有如何的不同,都应该联合起来,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国民党而血战!”这表明
A.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
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D.中共正式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
4 . “12月9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这场运动
A.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D.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5 . 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触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重建农村、复兴农村的高度关注。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动。这表明当时
A.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
C.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D.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6 . 1931年9月,流亡在北平的东北知名爱国人士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随后各地纷纷成立类似组织。此时,上海、北平三百多个团体四五十万人召开抗日救国大会,提出了“国内各方停止内争,一致对外”的要求。这反映出
A.全国抗战局面的出现.B.广大民众强烈的爱国精神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抗日救亡局限于普通民众
2021-04-08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7 . 下表是“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数据对比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当时
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数据对比统计表
中国日本
兵力人数正规军16.5万1.5万
非正规军4万1万
武器装备飞机262架4架
火炮3000门30门
轻武器12万支1万支

A.中国优势明显B.日本自不量力
C.中日实力悬殊D.中国处置失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对表中反映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进口出口
1930年130975.689484.4
1931年143348.990947.6
1932年104924.749264.1

A.国共内战阻碍经济发展B.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C.东北沦陷影响数据统计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0 . 192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7年,中国共产党却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变化充分说明
A.反帝反封斗争必须同时进行B.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C.反帝斗争得到社会各界支持D.国共两党的利益渐趋一致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