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3 道试题
2023·海南·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2023-07-10更新 | 3582次组卷 | 26卷引用:纲要上第23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 . “在▲前夕,毛泽东主席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的进行分析。”中的“▲”应填入(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大捷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3 . 据日军描述,1939年的国民党军队在一些战斗中注重在“作战地域内外开展游击活动”;在战术上,鼓励“采取夜战,隐避中接近和包围我军据点,善于利用工事和以手榴弹进行近战”。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军队(     
A.抛弃了以往的阵地战策略B.作战方式较为灵活
C.提前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39年,国民党开始推行新县制,县政府成为有行政、财政、教育、军事、司法、警察等职能的一级行政组织(中央政府直属管辖),使得国民党的组织规模和渗透力达到鼎盛。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动员全国资源进行战略防御
C.准备对沦陷区实施全面有效武装反攻D.打造高度集权化的战时体制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编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并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间的主要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6 . 台儿庄战役后,伦敦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德国也报道说:“徐州方面中国抵抗力之强,殊出人意外”。法国外长在国联发表演说,呼吁各国援助中国抗战。以上材料表明该战役(     
A.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B.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有利于中国争取外部援助
7 . 1942年10月,某报刊“择当前重要问题”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参与者“遍及农工商学军政各界及男女老幼同胞”。部分问题与结果统计如下,信息反映出(     

问题

结果(%)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 (99.5)

未置可否(0.5)

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69.4)

德国(30.6)

你认为在抗战胜利以前,有无召集国民大会之必要?

有(57.5)

无(42)

未置可否(0.4)

①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②国内外形势变化增强中国抗战信心
③社会各界呼吁成立国共联合政府   ④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时机已成熟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 . 铁血的岁月。日本侵略者的咄咄攻势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杭日怒潮,在这铁与血的岁月中,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简章。

(1)在梳理抗日战争史时,同学们找到了多张历史照片。请将历史照片与下列主题进行匹配。
①局部抗战   ②日军暴行   ③正面战场   ④敌后战场   ⑤东方主战场

小卢想要以“日军暴行”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她选择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有关日军入侵南京的日记节选


材料二   毫无疑问,在日军侵略中国的14年中,出现过无数难以付诸笔墨的暴行。我们永远无法巨细无遗地了解,在千千万万个曾经遭受日军铁蹄蹂躏的城市和乡村中,究竟有过多少悲惨事件。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发生在南京的惨案,因为当时的一些外国人亲眼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将消息传播给世界;另外,一些亲历大屠杀的中国人侥幸生还,成为目击证人。

——【美】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注: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张纯如实地采访了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为了写此书,我专门将《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当时称《东京日日新闻》)、《读卖新闻》三家报纸(注:此三家报纸均为日本刊行报纸)193712月至翌年2月,即发生所谓“南京大屠杀”那个时期的缩印版复制下来,对当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详细查阅……但翻遍这三家报纸的所有版面,却不见有关杀人、强奸的片言只语。

——【日】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


(2)请补全材料一中作者信息。
(3)与前两则材料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
9 . 阅读下列关于抗战时期大西迁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约30万件故宫文物由北平被运往上海,193612月,又从上海被迁至南京。19378月,故宫文物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到达贵州、四川等地,并妥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1938年初,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不仅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使之不致断裂,而且在教学规模和教育制度上也有所扩充和创新,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1938年,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源源不断的人员流入宜昌,向四川搬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唯有走长江。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人、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立起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李立群《卢作孚与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撒退”》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大西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大西迁的特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战时期大西迁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历史地图显示历史事件的空间格局,关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次国共合作典范战役B.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在相持阶段坚定胜利信心D.迟滞了珍珠港事件的发生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