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6-15更新 | 3947次组卷 | 42卷引用:课时1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顾祝同不愧是第三战区长官,知道双方合作尚未破裂,十分顾忌影响,做贼心虚,再三叮嘱陶广说:“清剿部队行动严守秘密,勿使盟军(美军)发觉,以重国际视听”。以下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A.广州国民政府担心国共合作关系破裂
B.美国反对蒋介石政府围剿根据地红军
C.世界形势对国共关系产生了制约作用
D.抗战胜利后美国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
2021-05-14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表《顾颉刚日记》(选摘),解读表格内容最合理的推论是
日期内容
1939年4月6日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
1940年9月28日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
1941年1月29日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
1943年7月9日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
1944年3月8日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

注:顾颉刚当时先后受聘于云南大学、齐鲁大学(迁成都)中央大学(迁重庆),出任教授等职。
A.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B.全国各地物资短缺日益严重
C.政府的教育支出逐年减少D.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
2021-05-07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抗战期间国际援华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马尔琴科夫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战士。在1938年的武汉空战中壮烈牺牲。
威廉·瑞德美国援华航空队战士,曾参与开辟”驼峰航线”。1944年作战返航时壮烈牺牲。
宫川英男由一名侵华日军身份转化为投诚共产党的抗战勇士。1945年,同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柯棣华1942年因病在华牺牲。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曾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
对上表内容解读合理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的拓展B.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D.各国援华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四川地方史事解读正确的是
四川史事史事解读
A1910年,《蜀报》第四期刊载吴虞《辩孟子辟扬墨之非》一文,为四川最早反对封建专制和儒家学说的文章。《蜀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B1911年9月30日,同盟会员吴从周等率蜀北民军攻下广安城,结束清朝对广安的统治。四川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统治。
C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D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