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38年1月1日,《抗战漫画》在武汉创刊,其创刊词说:“我们决以漫画宣传队为中心,集合留武汉同志,培养一个新的生命,来刺激全国同胞的抗战情绪,和敌人作殊死之战。”表明(     
A.武汉会战必将胜利B.国民政府组织抗战
C.敌后抗战形式多样D.文艺服务现实需要
2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三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指出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抗战时期,重庆自来水公司对医院、孤儿院及各类学校分别实行相应优待,医院用水折扣率90%, 学校和孤儿院按用水量不同享受70%至90%的折扣。这一措施(     
A.解决了战时陪都的水荒问题B.促进了战时陪都的稳定
C.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D.提升了民族工业的实力
4 . 1937年,八路军在山西对日军发动了一场伏击战,歼敌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伏击战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不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而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旨归。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经过转迁,在云南落脚,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西南联大贯彻通识教育思想,采用学分学年制、必修、选修三者合一的方式。大一不分院系,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目的在使学生勿囿于一途,而得旁涉他门”。国民政府教育部曾试图以“部订”的意志统一各公私立大学的课程设置,西南联大提出了相反主张,认为“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联大所开课程涵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三大门类,注重学科交叉,强调“文理渗透”。课程设置强制性与合理性统一,既有面向全校的共同必修课,也有大量的选修课。只要符合规定,化学系学生选修《杂剧与传奇》,物理系学生选修《元曲选》等,在当时都不算稀奇;加之宽松的旁听制,学生对课程选习尤为充裕。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效果非常显著,为莘莘学子贯通宏观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保障课程实施有方,联大还建立了强大的师资队伍,汇聚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课程具有很大的竞争性和吸引力。

——摘编自朱俊《简析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品质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西南联大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大课程设置改革的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022-06-22更新 | 7348次组卷 | 59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全面抗战初期,以亲日派汪精卫为代表的部分人提出“亡国论”,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散布“中国速胜论”,中国共产党则提出持久抗战的理论。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B.中国抗战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C.国民党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D.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2020-06-2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1937年到1942年桂林市人口增长2.16倍,西安人口增长46%,兰州、昆明增长35%,重庆1945年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150万之间。这一现象
A.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
B.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
D.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22次大规模战役,从“七七事变”、淞沪抗战到后来的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以争夺大城市为主,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下列对此阶段正面战场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迟滞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进程
B.积极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C.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
D.给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7月25日《新民报》的漫画

材料二       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挽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大敌当前,危机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摘自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
(2)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能够胜利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