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抗战胜利之初,中共领导解放区进行教育改革,在坚持“干部教管第一”的原则下,加授有关军事常识、军事训练等内容。1948年,不少地区提出建立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五个阶段的学制系统。这种变化反映了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教育目的从军事转变到社会经济
C.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D.中共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的急迫性
2 . 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四指示》大力推进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进行彻底的土地均分政策。这说明
A.土改政策适应了形势和时局变化B.土改政策意在团结不同阶级力量
C.土改政策呈现出了差异性的特点D.土改中农民获得了政治独立权力
2021-03-19更新 | 898次组卷 | 11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根据发展形势,积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疯狂地进攻解放区并抢占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对于蒋介石所采取的这些行动,中共也不甘示弱,以自卫战争抵制国民党的进攻并且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一些大城市被国民党占领,所以中共建立革命根据地只能是以乡村为中心。

——摘编自《试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材料二 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防御,中共歼灭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也就是开始占领国民党统治区的乡村和城市,这就是开始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加强炮兵、工兵建设,以便广泛地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一切守备薄弱之据点和城市则坚决攻取之,一切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又环境许可之据点和城市则相机攻取之,一切.守备强固之据点和城市则暂时弃置之。”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揭开“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序幕的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战争策略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7 11 月,宋庆龄等人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莫斯科宣言》,表示继承孙中山遗志,建立农工的平民政府,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

1928 年春,谭平山等人开始以中华革命党的名义进行组织和政治活动,外界称其为第三党

1930 8 月,决定党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政治主张》,指出党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主和反动资本家的统治,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临时行动委员会认为农工大众是革命政权的核心,而被军阀官僚压迫抽剥的工商业者在对抗官僚军阀的斗争中,应该可以附随在工农大众的周围。主张不以暴力没收为方式,而以消灭寄生剥削的大小地主,使不耕作的不能保有土地”“使从事耕作的人民随时可以得到土地”“从事耕作的人民包括地主和富农。

1935 11 月,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会议通过《临时行动纲领》主张团结全国,对日作战, 土地革命,实行民主。会议通过《告同志书》提出组织反日阵线的建议;确定以抗日、联共、反蒋为党的总方针,以推动抗日为党的中心工作;号召学习马列主义,参加革命的联合战线。

1949 2 月,决定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再次明确了以社会主义为农工党的奋斗目标和加强与中共的全面合作。9 月,章伯钧等先后到达东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1 月,在《政治决议》中明确规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全党”“以《共同纲领》为本党的行动纲领

——据刘明辉《中共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关系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关系演变的阶段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5 . 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变化B.冷战重心东移
C.朝鲜半岛分裂D.意识形态相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528次组卷 | 52卷引用: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