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材料一   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的土地政策“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要求“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初,内战阴影正在积聚,中共认为“如果在解放区内解决了土地问题,即可使解放区人民长期支持斗争不觉疲倦。”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五四指示”,规定分配地主土地,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动富农土地;对于地主中抗日军人干部家属、开明士绅和中小地主应予以适当照顾。”考虑到内战尚未全面开始,中间阶层对激烈的土改有较多的疑虑,“五四指示”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较为宽松的方式。

——摘编自汪朝光著的《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经营,不受侵犯。《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和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到1948年底,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材料五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1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战争立刻开始渡江作战。4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六   1949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域市。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继续实施减租减息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五四指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三,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作用。
(6)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7)根据材料六,概括指出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背景。
*历史纵横*
(8)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023-10-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4·纲要上第2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过去与蒋介石谈判,正如陈嘉庚先生在1946年打给我的电报中所说,是“无异与虎谋皮”。但是又不能不谈,因为人民切望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和平骗局。今天情况变了。今天可以说,如果诸位赞成这次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的话,不论和也好,打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实现。

材料二   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中心问题是接收和改编。……今天的革命,决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使反动派最后又得到胜利。历史经验证明,革命如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周恩来《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陈嘉庚说与蒋介石谈判是“无异于与虎谋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说“今天情况变了”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平和谈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
2023-08-15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上-每周一练(十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将土地所有权思想具体阐释为“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土地现有地价归地主所有,此后因社会经济发展之“增价”则归于国家。在1919年“双十节”的演讲中,他提出要防止私人垄断以及资本专制。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地主垄断土地以及土地价格上涨的收益,以致形成资本集中与社会的贫富悬隔,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由此产生。1924年,孙中山在《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革命》的演讲中指出,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如果这一群体不能觉悟起来促成三民主义的实行,“就是我们的革命一时成了功,还不能说是彻底”。

材料二   19482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由“中国土地改革协会”起草的《土地改革方案》,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协会”领导人萧铮指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待农村经济复苏之后,再逐步实行大农场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学桃《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

材料三   19465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23的地方已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还有1/3的地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已进行改革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思想内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当时制定土地政策的原因。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进步之处。
2023-11-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会议

内容

出处

1921年

中共一大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持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1922年

中共二大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对象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馆藏纪实摄影作品,1949年5月27日,战地记者陆仁生摄于上海南京路。经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严格审查,由新华社首次公开发表,之后多家著名媒体转载刊登。时人称此壮举为解放军送给上海群众的“见面礼”,更多的人也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


   
解放上海的解放军列队露宿在上海街头
(2)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当时国人为何会“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
2023-07-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022·上海·模拟预测
5 . 追求富强之路。

“富强”是通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概念,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矢志追寻的伟大理想。

材料一   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总理衙门奏折(1874年)

材料二   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下社会大梦初觉,稍有智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继今以往,国人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者,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自强”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追寻富强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陈独秀为何断言“伦理的觉悟”是“吾人之最后的觉悟”?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追寻富强之路?
2023-10-17更新 | 121次组卷 | 7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2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电视连续剧《东方红1949》描写了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成立新中国而做的准备工作。其剧情梗概如下:

19484月,中共中央离开陕北来到西柏坡,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张虚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主席以及妄图破坏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阴谋。同时,三大战役也相继展开,辽沈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要求东北解放军先打锦州,但林彪犹豫不决,在中央军委的督促下,东北解放军审时度势,先打下锦州,断绝了东北敌人撤往关内的道路,减轻了华北战场的压力。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互配合,也完胜敌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最后,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新中国开国大典如期举行。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电视剧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括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3-07-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道路决定方向,道路不对,就会偏离目标,甚至会南辕北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义部队向长沙方向进军,但很快遭到敌人反攻,部队损失严重。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毅然决定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主动实现战略“退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向农村战略转移的新起点,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大本营。

——摘编自刘斌等《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材料二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刘光杰主编《毛泽东经济变革与发展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起义”的名称及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举措,从“道路”的角度,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历史意义。
(2)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讲话的中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上述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2023-08-29更新 | 2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我们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道光年间我们受了重大的打击,才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自强运动。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这些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摘编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指的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指出这些方案体现怎样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分析近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三   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其最后结局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是否实现了,为什么?
2023-09-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首义”(或“武昌首义”)的正式提法,较早见于孙中山191211日发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书云:“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191241日在《批马伯援等呈》及《令财政部拨给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经费文》均称“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种力量推动的单向、直线式进程,而是由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自冯天瑜、李小花《辛亥首义的历史意义和开创性贡献》

材料二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但日益巩固与扩大,而且相互连成一片。194887日至20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正式选举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取代5月成立的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是解放区最大的一个大区人民政府。它除领导有4400万人口的华北地区外,还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统一领导和管理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经济、财政、贸易、金融、交通、军事工业等。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华北人民政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中央人民政府的许多机构,就是在华北人民政府所属有关各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引自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三版)


(1)根据材料一简述“武昌首义”的含义。结合所学,指出“共同作用”于武昌首义的“各种力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华北人民政府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所作的贡献,并阐述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的必要性。
2023-04-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