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革命道路的曲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高潮,两次革命高潮,确是三次革命高潮....它们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政治革命高潮,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它们的依次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反映了政治上、思想上新陈代谢的快速步骤。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敌我力量严酷较量及其消长的历程就是“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让位给新生的小的力量,力量小的要变成大的,因为大多数人要求变。”......中国近代革命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的过程。

——均摘编自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革命高潮”的名称。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
2023-10-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文明不断在新的历史高度上走向统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历史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所形成的历史必然趋势,是数千年中华制度文明不断巩固发展的结果。秦汉至明清是统一性制度建设的发展与成热时期。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又相继制定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各种措施,将战国以来各自为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规范划一,奠定了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基础……延续不断的制度建设,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根本保障。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摘编自1923年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明清时期统一性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后期中华民族“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的主要历程。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2023-11-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8月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

史料二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摘编自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蒋介石发起重庆谈判的原因及真实目的。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2023-09-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4课学习讲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精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一)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走向全国胜利的日子。向中国人民的解放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致敬!庆祝各路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二)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的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三)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国的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和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年人民解放军所取得的胜利成果。
2023-09-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之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知识理论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通过发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的介绍分析。纪念活动反映出了1948年知识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思考,以及自由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复杂的心路历程变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纪念活动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阐释,而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活动中则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关注较多。这一年,各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态度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摘编自贺金林、江东屹《1948年中国知识理论界的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的政治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9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军事限共”,并开始制造事端。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共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提出了若干抗战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即为“三三制”。“三三制”政权的特点表现在人员分配方面,规定了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中间派分别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

——摘编自杨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他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他还提出了要由下而上地展开整党工作,要把党的正确制度、正确作风建立起来,提升党的形象和改变党的面貌,重点是净化基层党组织。他还发现“有些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形同虚设”,这一现象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危害最大。在反奸清算的斗争中,他认为对人民并无好处且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的恶霸分子应该予以严厉惩处,这样才能为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扫清障碍,建立良好的民主秩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指出必须坚持贫雇农团的领导,这样才能赋予广大的贫农雇农以政治经济权利。

——摘编自赵新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全面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法币政策废除了银本位制,推行信用纸币,这是一大进步。而且法币的实行也为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充分发挥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因此,法币政策下的纸币流通制度是符合货币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要求的,是我国货币制度上的一个进步。

——摘编自陈新余《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史料二   194812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统一流通。人民币的出现使各区间的物资流通有了统一的参照系。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使人民币市场迅速扩大,新解放区规定人民币为解放区统一流通之合法货币。货币统一的实施也对20世纪50年代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王春英《新中国货币统一初探(19491953)》


[探究]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实施的意义。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人民币统一发行的历史意义。
2023-08-19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学习讲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

●梁济(1858~1918年),清末举人,他的思想遵循着传统儒学内圣外王模式,但又深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他主张在维护现有秩序下,通过吸收西方文化,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梁济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全过程,他创办《启蒙画报》等报刊,捐款兴办新式学堂,为民间戏剧撰写歌词,采用通俗方式启发民智;任职期间积极兴办工艺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辛亥革命后,梁济的思想是复杂的,虽对清廷不满,但深受忠君死节观念的影响。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梁济再次失望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兵祸蔓延、人民苦穷的现状,于民国七年冬天的清晨在积水潭身亡,留下“世界会好吗?”的遗言,这被称为梁济之问。

——摘编自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

●梁济,一亡清之部员耳,以世受国思,情深故主,毅然投水以死,死固得其所矣。顾梁氏所以不死于清帝逊国之时,又不死于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延至今日始死,岂不太晚?意者,梁民之不速死,盖犹有希望耳自欧战告终,德皇逊位,奥匈俄等,将尽变为共和国,则二十世纪中国不容有君主之政体矣。梁氏默察伤,势穷望绝,乃不得不死欺。

——摘编自1918年《申报——自由谈》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世风沉沦与社会失范,梁济选择了有计划地殉清,希望以此种方式实现生命超越,唤醒世人觉知。他们通过以死抗争之举来体现强烈的国家意识,希望通过重新找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拯救世风人心。

——摘编自王志通《为国身死》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传统士绅梁济“舍身捐躯”的原因,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对“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作出回答。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材料一   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的土地政策“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要求“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初,内战阴影正在积聚,中共认为“如果在解放区内解决了土地问题,即可使解放区人民长期支持斗争不觉疲倦。”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五四指示”,规定分配地主土地,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动富农土地;对于地主中抗日军人干部家属、开明士绅和中小地主应予以适当照顾。”考虑到内战尚未全面开始,中间阶层对激烈的土改有较多的疑虑,“五四指示”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较为宽松的方式。

——摘编自汪朝光著的《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经营,不受侵犯。《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和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到1948年底,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材料五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1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战争立刻开始渡江作战。4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六   1949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域市。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继续实施减租减息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五四指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三,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作用。
(6)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7)根据材料六,概括指出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背景。
*历史纵横*
(8)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023-10-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4·纲要上第2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色出版物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出版物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发展,在历史上依次形成了三个出版中心。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我国出版事业的新纪元,中共中央局在中共一大闭幕后立即着手筹建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陆续成功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修订)、李墨耕翻译的《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李达翻译的《马克思纪念册》等。

中共临时中央于1933年迁至中央苏区。《红色中华报》《红星报》等红色出版物在中央苏区相继创刊,毛泽东等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并勇于实践,撰写了大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陆续创办了解放社、新华书店和中央印刷厂。大量马列著作陆续翻译出版,红色报刊蓬勃发行。毛泽东所写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战略层面的红色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彻底粉碎了速胜论、亡国论,并将中国革命引上正确道路。

——摘编自黄蓉蓉张养志《建党百年视阈下的红色出版物概念考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写出①②③所代表的出版中心地名。概括说明中国革命时期红色出版物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2024-01-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