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强调以宪法为基本框架,以限制政府权力、规制民众行为、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因此,宪法至上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主义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有限政府原则等,被认为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代议制民主理论不仅为我国的民主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也为中国式民主道路定下了基调。

——摘编自《探索“中国式民主”之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法理体系的构建来看,据统计,19499月至1954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虽无全面的详细统计数字,但从浙江、上海、内蒙古三地的立法情况也可见一斑。

——摘编自《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中国式民主”的基本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认识。
2023-01-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2 . 1954年,在新中国1.5亿人参加的一场讨论中,人民群众一共提出了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这些意见被分成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部分。这场大讨论的对象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3 . 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 ”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2021-04-29更新 | 195次组卷 | 43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10月) 历史试题
4 . 1949年的《组织法草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个阶级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四个阶级的共存赋予了新政权民主的特性……,1953年进行了人口普查,颁布了选举法,授予年满19岁以上公民以投票权。1954年初举行了选举,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含有四章106条的新宪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是(  )
①确立于20世纪的50年代                      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1-02-14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据此判断,“它”
A.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B.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D.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21-02-05更新 | 260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宪法大纲
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21-01-2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推行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毛泽东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给予一项军事同盟和3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开始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增加驻军和建立军事同盟,这对新中国构成了长期的威胁。……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指出调整后的外交政策与之前的不同之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三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021-01-2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5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请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就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简练。)
2020-03-17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3月网络测试历史试题
9 .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B.农业集体化尚未完成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2020-02-10更新 | 236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7届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六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10 . 以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②抗美援朝结束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④西藏和平解放
A.④③②①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2020-02-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