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全面统制管理,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并减低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两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8年6月,法国正式加入马歇尔计划,这为法国在战后重建基础部门解决了需要大量资本的难题。到1949年,法国基本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0年起,法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

——摘编自王奕苹《浅析二战后法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承认非公有经济的客观存在,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协调劳资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在强调统一介绍和稳定就业的同时,进行多样化就业、失业的管理,确定了除失业保险外,老年、工伤、生育遗属等基本保险项目,建立起劳动保险制度。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宋玉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法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及成因,并说明中法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
2021-06-13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者从落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一组命题

命题一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命题二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命题三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命题四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以上命题中任意选取一个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同、修改、反对该命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1-03-28更新 | 800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问题极其严重,为满足需求,平抑粮价,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40亿斤。1953年,国家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实际上是从排斥市场机制入手的,实行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直接管理,把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完全纳入到国家的统一计划之中,从而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除西藏以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粮食危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统购政策才宣告结束,而统销政策直到现在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陈国庆《建国初期粮食流通体制的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由来已久。早在1922年,中共中央就主张“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建立了工农民主联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是过渡时期(195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

——摘编自王邦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这场涉及几亿人口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不但避免了生产下降,反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在完成变革的当年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仍比上年增长了4.9%,公私合营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32%.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健等《国家战略与地方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20年代“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政治基础。列举20世纪50年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大变革”所指的历史事件及其完成的年份,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的意义。
2021-03-10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的系统构图

材料二   19495月,刘少奇在一次同工商界人士的座谈会上说,和封建剥削相比,资本主义剥削是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是有功劳的,在今天资本主义剥削是合法的今天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要发展,等到将来发展到生产过剩,再限制,让它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摘编刘少奇《在天津工商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大生企业的经营特点,并对张謇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1-02-1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虞、夏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未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我国农具的发展轨迹及其意义。

材料二   1   1923年河北盐山县农具一览表

功能、用造种类、明细
耕地和平整土地木把铁柄犁、两行排齿耙、耠子、推耙、锄
播种两齿下种耧、石磙
收割或打场木叉、镰刀、木锨、竹帚、条箩、筛子、簸箕
灌溉水戽、辘轳
收获或运输扁担、木制独轮手推车、木制铁瓦大车、拖车
加工磨、碾子

表2   1958—1981年河北盐山县农具一览表

功能、用途种类、明细
平整土地用农具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机引大中型犁、机引圆盘耙
中耕农具耘锄
播种农具铁制三腿耧、畜拉播种机、机引大型播种机
灌溉用具铁制水车、木龙水车
收获或运输农具胶轮大车、胶轮手推车、双轮小拉车

——摘编自杨学新、任会来《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2与表1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021-02-04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议会控制国家主权,而土地贵族又在议会中占主导地位,大土地所有者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圈地,议会圈地造成土地产权的大转变,使土地高度集中于贵族等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大土地所有者为了提高土地收益、增加他们的财富,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改良措施。1730年,辉格党政治家汤森德勋爵退出政坛回到诺福克郡,此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改良,在推广四茬轮作制、芜青种植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社会上层人士推动的农业改革,在全社会起到一种表率作用。18世纪中叶农场制兴起,由于土地的使用相对固定,一些农场主开始推广与使用新农具,农业机械化也因工业化的兴起而缓缓拉开帷幕。在18世纪,地主贵族在经营或出租地产的同时,开发矿山、创办工厂的情况并不少见。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农业的恢复作为整个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在农村开展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事业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在百废待兴、财政收入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使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设施,防洪抗灾。从1950年政府即把群众选种和农场育种结合起来,即在国家农业科研机构选育、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开展一个群众性的选种育种运动。在耕作和栽培技术改良方面,政府三年内在各地新建大型农具厂12个,推广新式农具43.9万部。同时以成建制的人民解放军为骨干,吸收大量城镇知识青年、移民和科技人员,组成农垦大军,开荒造田,创建国营农场。1950年和1951年各级政府大力组织了城乡交流并积极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的异同,并分析18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的背景。
2021-01-24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济源、平顶山三市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 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
10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延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骞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延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年份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在工业总产值中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
19497022.17.973.726.3
195256.927.815.364.535.5
195648.721.757.742.3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