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

材料一   1965年后,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带动下,大批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至1971年,内地逐渐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线企业多布局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山区,与周围农业社会难以进行有效互动,往往形成“墙内飞机导弹,墙外刀耕火种”的分割状况。三线企业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并实行高中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在大量企业内迁及中央投资减少影响下,东部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受到了削弱,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呈现停滞状态。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9年,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具体方法上,一是根据原料、市场、技术、信息原则实行“脱险搬迁”,二是对留在原地的企业进行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线企业多为国防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对企业员工来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七五”至“八五”时期,国家对三线企业减免或退税的总额达30多亿元。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成功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竞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根。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1906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廉,令人神旺……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严重的困难局而,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杰出代表。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简析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你所敬佩的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2022-09-09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史料一 “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已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尼克松

史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尼克松从两个角度分析美国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第一句说明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第二句表明美国意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史料二的曲线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四次与外国建交的高潮。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197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因素。
2022-10-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0,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鉴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和中共宣布的‘一边倒’的外交路线,新中国当时可以指望的经济援助只能来自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7年,重工业投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而轻工业投资比重则由62.7%下降到55%。

——摘编自谢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58-1960年,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表达了几百万人的热情。

——整理自【美】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1957年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展的工业化实践及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专门负责管理和观测天象的机构叫观象台,一般设置在都城。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天气和气候现象的记述。战国时期,有了“八风”的记载和对云的分类,军事家们主张战斗中重视和利用风向作战,在兵法书籍中记载着许多利用气象条件打仗的事例。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对气候变化的了解,产生和完善了二十四节气。各个朝代都关心雨雪记录,明代永乐年间还专门规定各州县把降雨记录情况向朝廷奏报,并由皇帝亲自批阅。我国古代气象科学中,对暴雨等灾害的预报,以及物候、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都有许多论述和记载,在生物气象学、军事气象学、医疗气象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据李继伟《论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成就》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气象已经基本实现近代化,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宣告成立,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担任局长,从海内外积极罗致人才,培训干部。1956年,全国已建成气象台站1377个,基本满足了当时气象分析和预报工作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网、高性能计算机等在业务上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1995年,成立国家气候中心,这使我国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成员中建立国家级气候中心最早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气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张海东等《新中国气象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成功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气象科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6 . 原因
(1)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强调以“______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021-11-0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前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国家利益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分歧,但从当时国际环境的角度出发,中美两国关系在这一时期的转变是符合两国各自利益的双赢选择。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1974年在任)指出,美国选择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他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五个巨大的权力中心,中国大陆是这些中心之一”。1973316日,尼克松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中国的完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基本要素”,“中国的生存和独立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利益”,“重要的是,要记住苏联和美国是两个超级大国,同有着更长的防御历史的中国相比,有着强权和漫长的扩张主义历史的苏联是一个更大的危险”。同时,他还表示:“作为一个太平洋人,他认为中美之间比苏美之间的共同之处要多得多,这是一条天经地义的真理”,“中美关系可以成为世界和平的关键”。

——摘编自鲁宸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演变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中日战争的纷飞炮火中,美国不但没有因为自己的孤立主义原则的实施而导致在道德上的自责,反而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孤芳自赏式的道德优越感。19411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向美国国务卿赫尔报告:“从很多方面……听到日本军方正准备在日美关系发生‘困难’时,出其不意地突袭珍珠港”,格鲁评论“这项计划似乎近于荒唐”;十个多月后,这个“荒唐”的计划变成了现实。194211日,中、苏、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决心为了“四大自由”等目标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

——摘编自徐尚平《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等

材料二   194910月,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支持的国民党结束了自己的政治命运,美国毫不犹豫地延续了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敌视态度。20世纪60-70年代初,苏联迅速发展壮大,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968年上任的尼克松总统采纳基辛格的建议,开始调整对外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终于实现正常化。

——摘编自周小毛《百年中美关系:回眸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变化及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日本吉田茂政权在政治上始终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10月,中苏两国在对日关系的联合宣言中传递了力图实现同日本邦交正常化的信息,日本以与自由主义阵营各国强化关系是日本最为迫切的外交课题为理由,拒绝了中国和苏联的请求。日本外相冈崎胜男访问台湾时,表明日本政府既然和台湾当局建立了正式关系,就不能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

——摘编自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军事和防务政策上强调法国的独立性,十分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希望推动对华关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戴高乐要发展中法关系的言行,希望通过中法关系的突破,来推动中国同其他西欧国家的关系。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成为西方大国中同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法国的这一举动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内围绕对华政策的讨论,影响了后来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50年代日本、法国对华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日、中法关系最终实现正常化的相同因素及重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