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9-01-30更新 | 120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继日本之后,美国也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取代旧的世界格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美国支持
D.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 . 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2019-01-30更新 | 3790次组卷 | 45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豫北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5 .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019-01-30更新 | 1931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南周口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6 .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改革开放新时期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7 .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的意图在于
A.缓和中美关系,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D.调整亚太战略,阻止中国统一
2019-01-30更新 | 545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1届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8 . 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曾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观点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B.该观点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该观点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D.该观点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9 .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放弃“左倾”错误路线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0 . 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