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对外政策的“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不仅明确了与苏联的对话与谈判,也明确了与西欧、日本的“伙伴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危机影响了美国的外交B.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变化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放弃与苏联争霸的政策
2 . 尼克松政府上台后,认识到美国面临重重危机,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调整,实行战略收缩和防守,以“缓和”取代“冷战”,以“谈判”代替“对抗”。造成美国当时进行战略调整的外部背景是(       
A.美国经济陷入严重“滞胀”B.多极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C.苏联改革突破斯大林模式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3 . 1972年8月,中国从反对肢解一个国家的原则立场和国际法规范出发,在安理会投票否决由部分国家提出的关于推荐接纳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原因是印度军队尚未撤出东巴,巴基斯坦的9万战俘和3万平民尚未按1948年的日内瓦公约约定被遣返本国,战争状态尚未结束。此举
A.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改变了全面冷战的国际局势D.表明中国发挥了大国作用
4 . 下表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年份北京杭州哈尔滨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1957年48202531247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年886011571247
1962年270123972450
1965年270123971334
A.国家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B.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C.国民经济建设曲折与调适D.经济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所示是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七个省区的历年投资占全国总投资比重变化情况。其中两次投资高潮出现的主要因素为(     

A.国家均衡发展的战略B.边疆地区开发的需要
C.备战备荒的政治考量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23-24高三上·广西梧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65年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一览表据上表可知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     
迁出高校专业迁入地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四川绵阳
华东化工学院放射化工、稀有元素、石油天然气等四川自贡
北京大学无线电、雷达、物理等陕西汉中
南京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湖南常德
A.巩固了经济调整成果B.实现了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C.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D.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7 . 1964年,四川省铁路营业里程为1501公里,到1980年已经增加到2886公里。新建的企业主要沿宝成、成昆、成渝、川黔及襄渝铁路线进行分布。资阳、隆昌、达县等工业城镇开始快速发展。这一变化发展主要得益于(     
A.中国高铁建设不断发展B.邓小平主持国民经济整顿工作
C.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D.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8 . 如表是1960—1965年湖南省部分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统计表。这说明当时的湖南(     
年份农业工业
总产值
(亿元)
占工农业
总产值比重(%)
总产值
(亿元)
轻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
196029.2440.648.7737.462.6
196532.5146.437.6348.451.6
A.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改变B.经济增长速度全面提高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2022-09-11更新 | 25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由此,国民政府教科书在1933年这样写道:“新政能否收获还是问题”。1935年又改为“新总统准备就任期间,美国境内突发空前的银行风潮……对此总统先颁布紧急银行法,更设立经济复兴委员会,厉行蓝鹰运动以复兴全国经济。”随着新政推进,二战的进程和罗斯福连任,人们对新政的认识也有乐观的一面,这期间,著名学者费孝通对新政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解读,1947年国民政府新版教科书对新政的评价更新为:“罗斯福执政以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显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致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 ……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辨析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对中国的解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继续推行财政货币化政策,实行摊丁入亩,取消徭役性丁银,将丁银纳入田赋中一体征收,由田主负担,这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利。部分地主将土地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清代多熟复种制向全国推广,两熟制向长江上游发展,岭南已有三熟制。清政府为提高土地产量,宣布“为天下万世筹赡足之计者,不独以农事为先,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要求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作物。农民为追求利益,籴米以食。在松江府、太仓州一带,“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八九”。河南农民“舍谷稼而专植”药草;山东农民“以落花生代稼”;江浙广种蚕桑;闽赣和川陕力植烟草;江西两广多产甘蔗。手工业品重点产区多位于原料产地或邻近原料产地,这种发展态势就自然形成了各种作物区的生产分工。社会经济的这种发展使商业超越了传统商业以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供应城市消费者为主的格局,而发展为粮食产区、经济作物区和手工业品产区的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手工业者间的相互交换。这种大规模的商品交流引起长途贩运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清代中叶,“无不完之税”,“办全漕者数十年,无他,民富故也”。

——摘编自方行《清代前期经济运行概述》

材料二   194910月到1952年底,新中国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949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681319变为582319,农业占比下降10%,工业占比提升10%。1952年,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值关系为2715,与轻工业相比,重工业过于薄弱。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1957年为43%;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1953年轻工业占比为63%,1957年为55%,轻工业占比偏高,重工业占比偏低,这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19501957年,国民收入实现了平均11.5%的增长率,其中,农业增长了6.8%,工业增长了22.9%,建筑业增长了68.5%,运输业增长了16.2%,商业增长了14%。

——摘编自郭旭红、武力《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论述(194920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0~1957年新中国经济调整的表现和意义。
2022-04-07更新 | 2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安徽省高考冲刺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