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中日战争的纷飞炮火中,美国不但没有因为自己的孤立主义原则的实施而导致在道德上的自责,反而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孤芳自赏式的道德优越感。19411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向美国国务卿赫尔报告:“从很多方面……听到日本军方正准备在日美关系发生‘困难’时,出其不意地突袭珍珠港”,格鲁评论“这项计划似乎近于荒唐”;十个多月后,这个“荒唐”的计划变成了现实。194211日,中、苏、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决心为了“四大自由”等目标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

——摘编自徐尚平《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等

材料二   194910月,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支持的国民党结束了自己的政治命运,美国毫不犹豫地延续了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敌视态度。20世纪60-70年代初,苏联迅速发展壮大,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968年上任的尼克松总统采纳基辛格的建议,开始调整对外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终于实现正常化。

——摘编自周小毛《百年中美关系:回眸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变化及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日本吉田茂政权在政治上始终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10月,中苏两国在对日关系的联合宣言中传递了力图实现同日本邦交正常化的信息,日本以与自由主义阵营各国强化关系是日本最为迫切的外交课题为理由,拒绝了中国和苏联的请求。日本外相冈崎胜男访问台湾时,表明日本政府既然和台湾当局建立了正式关系,就不能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

——摘编自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军事和防务政策上强调法国的独立性,十分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希望推动对华关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戴高乐要发展中法关系的言行,希望通过中法关系的突破,来推动中国同其他西欧国家的关系。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成为西方大国中同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法国的这一举动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内围绕对华政策的讨论,影响了后来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50年代日本、法国对华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日、中法关系最终实现正常化的相同因素及重要影响。
3 .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秘密访华)时,联合国大会正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1971年)8,我们就已公开撤回我们对审议这个问题的反对态度,并且表示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的瓦解了。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19722月)(如图)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
是什么?新中国在“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后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的瓦解”的原因。
(3)材料三中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能够“握手”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99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8人“共和国勋章”。其中一位就是30年末回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一黄旭华。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重要成员,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7012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关、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1988年初,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200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旭华在2013年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1949466326140
1952810461349
19571241537704

——整理自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

材料二 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1959年比上年下降13.6%,1960年又比上年下降12.6%。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亿吨降至1960年的1.435亿吨。1965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并有所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235化元。统计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9.04%,1992年达到24379亿元,国民收入达到20223亿元。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总的经济实カ有了显著的增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7 . 【新中国的经济】

材料一   1949年底,国家接收的企业和产业计有:国民党政府“四行两局一库”系统和省市地方银行系统的银行2400多家,官商合办银行中的官股:交通部、招商局等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业;十几家垄断性质的贸易公司;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兵工后勤系统等所属工矿企业2858个。据统计,当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中,国营工业占到80.7%。

——据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材料二   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总值工业建筑业总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
1952679.0346.0141.8119.822.0191.229.070.1119
19561029.0447.9280.7224.756.0300.446.0115.3166
19571069.3433.9317.0271.046.0318.449.0116.1168
19601457.5343.8648.2568.280.0465.5104.0120.3218
19651717.2656.9602.2546.555.7458.177.4104.6240
19762961.5975.71337.21204.6132.6648.6147.1134.4318
19794062.61270.21913.51769.7143.8878.9193.7200.9419
19847208.12316.13105.72789.0316.71786.3338.5363.5695
199226923.55866.611699.510284.51415.09357.41689.02405.02311
2002120332.716537.053896.847431.36465.549898.97492.99995.49398

——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新中国六十五年数据表》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性质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任一时段,概括该时段的经济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21-02-04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9 .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11-18更新 | 207次组卷 | 6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