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史学界围绕着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争鸣的成果,大多收集在出版的有关论文集里,这些论文集主要包括:《中国的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分期问题论文集》、《中国历代土地制度论文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文集》、《中国近代史分期论文集》,这表明我国当时(     
A.历史研究映射了主流意识形态B.学术争鸣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
C.唯物史观拓宽了史学界的视野D.历史分期问题成为了学术焦点
2024-01-12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有学者在论及上世纪6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时,认为“包产到户”不仅是由于农民对经济效益的需要,还有农民获得“身心自由”的心理调适感,如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他们重获土地使用权后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推知,当时“包产到户”的实行(     
A.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B.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
C.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结束了错误的思想路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56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部长特派员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密切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协作,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经济的共同高涨;进一步开展对亚非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争取更多国家实行和平中立政策”。这一对外贸易方针的提出主要是为了(     
A.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C.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D.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
2023-12-29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教育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统计,196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82165万亩,总产量14750万吨;1963年播种面积181165万亩,总产量17000万吨;到了1965年播种面积为179441万亩,总产量19455万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调整政策逐步实施B.工业化建设的普及
C.土地所有制度出现变革D.人民公社化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还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都让我们引以为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1907年,日本人侵入我国东沙岛,在中国方面据理抗争交涉下,最终收回了东沙岛,在收的同时,清政府“书立碑记,以保海权而重领土”,并拟定了开发和经营的办法。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相对于“海权”,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建国之初,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还是解放海南岛、收复台湾都需要加快海军建设,更新舰艇装备。对此,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大力支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我国战略中心转向朝鲜半岛,1953年,按中苏协定,中国从苏联购得舰艇共137艘,并迅速具备了自行装配制造海军舰艇的工业能力。1958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研究领海线的相关问题。在充分听取意见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最终决定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1982年公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规定“各国有权确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

——改编自刘征鲁《毛泽东心系海军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防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现代海防观念形成的因素。
2023·全国·模拟预测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刘少奇视察地方时,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即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学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上大学。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办学,不少家庭也供不起孩子读书。1958年3月,刘少奇受到天津国棉一厂筹办半工半读学校经验的启发,指示天津抓紧建立试点,随后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1958年6月21日,刘少奇写信给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希望新建工厂要考虑半工半读。由于刘少奇的提倡,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教育战线出现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局面。

——据曾长秋《论刘少奇关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设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的影响。
2023-12-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举,迫切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来实现不同地区国民的沟通与交流。语言文字改革工作从而被党和国家提上了重要日程。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决定分批推行方案中的简化字,推广普通话,标志着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进入全面推行阶段。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全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人们就越来越感觉到使用一种共同语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国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推广普通话工作在全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消除沟通障碍,促进信息交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广《推广普通话是时代使命、国家方略、国民需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2023-12-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五)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9 .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的歌词曾一度被改为“三面红旗迎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B.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
C.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D.经济建设决定文化艺术创作
2023-12-05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援助下实施建设了156项重大工程。“156项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等城市。这表明“156项工程”(       
A.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C.完善了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023-12-05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