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出口
机器及大工具原料及建筑用品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合计农产品矿产品手工制品机器制品合计
18930.67.813.078.610015.681.82.6100
19101.516.117.065.410039.10.741.418.8100
19203.225.316.954.610036.43.739.420.5100
19303.723.217.355.810045.14.630.619.7100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93—191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9-08-1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周练试题
2 . 如图是1983—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T)和外商直接投资额(FDI)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保持同步增长
B.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较为快速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外商对中国投资的步伐
D.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1-06-08更新 | 33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3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马尼拉(菲律宾)返回的广东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广东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摘自《广东对外贸易资料汇编·明清卷》

材料二   下图为1850~1913年欧洲对外投资趋向图。


材料三   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广东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
(2)面对欧洲经济扩张的巨大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3)据材料三,指出江苏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2020-02-05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等三校201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