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115日,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整理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部分)。   

时间进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982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010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并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3-03-28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3-14更新 | 40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知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军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
(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2022-06-12更新 | 3931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曾这样评价无锡荣氏家族:“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二   如图是1956120日,拥护公私合营的荣毅仁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该厂公私合营前为荣毅仁的私营企业。


——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材料三   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开展的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创辉煌的主要原因。
(4)综观上述材料中荣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你认为影响近现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1-03-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年来,我国学者用现代化史观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建立前举步维艰,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得长足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时间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1860—1911年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1911—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1914—1928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1928—1949年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1949—1976年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1978年以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二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抗战期间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从国家主权层面看,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仃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可以论证第一、二阶段的政治选择的史实。据材料指出第五、六阶段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前四个阶段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