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2023-06-20更新 | 336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项南,从小受革命家庭的熏陶和中央苏区环境的影响,11岁任文坊少年先锋队队长。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792月,任农机部副部长。

1980年,项南调福建省工作。在主持福建省委工作期间,坚决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省里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开拓性思路。针对福建的特点,果断地提出改变福建落后面貌的“山海经”战略;支持和鼓励为国有企业“松绑放权”;大力扶植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排头兵;大力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与合作,形成了侨胞踊跃到闽投资办厂、办学的大好局面。1984年,邓小平到福建视察,项南建议把厦门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建议将沿海域市全面开放。邓小平回京后,中央很快作出了决定。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厦门特区扩大为全岛。他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足迹遍布八闽的山山水水,深受福建人民的爱戴。

1989年后,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经常深入冀、鲁、闽、皖、苏、赣、陕、甘、宁等老、少、边、穷地区调查研究,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脱贫致富方案,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项南简历》


(1)根据材料,概述项南同志的主要历史贡献。
(2)从项南的人生经历中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哪些优秀品质?
2023-06-17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125日青海省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证


1950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

材料二   


材料三   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1)作为实物史料,材料一印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事件分别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展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其有何“变”与“不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为了将日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与紧盯军方订单的美国半导体企业不同,日本企业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如晶体管收音机等电子消费产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与通产省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从此时起,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以半导体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电子产业。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随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先后两次与美国签订半导体协议。通过协议,美国剥夺了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生产经营的自由,同时规定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提升一倍。1993年,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方面重新夺魁,还强化了微处理器等高附加价值尖端产品的优势。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被评价为“不再重要”。

——摘编自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组成“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1956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王龙兴《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并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的特点。
2022-09-06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选必2-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金融系统已几乎完全瘫痪。193336日,罗斯福援引“对敌通商法”,宣布银行休假四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案授权复兴金融公司(1932年美国政府创办的金融机构)购买银行偏好的股票,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借款给非联储成员银行的州属银行。6月,《1933年银行法》签署,它加强了联邦储备局对其成员的监控力度;授权给联邦储备委员会,使其能够为成员银行制订最高利率。1934年,又通过《证券交易所法》,明确了政府对交易所的管制,防止弄虚作假。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影响》

材料二   改革前中国金融体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金融体制。1979年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四大银行各司其职,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银行体系。此后,国家先后又制定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和《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制法规。这些金融法规的制定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保证,使得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对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林毅夫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金融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简述中美两国金融改革相似的成功经验。
2022-06-07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从194910月到1956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三个峰值出现的推动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90高龄的申纪兰接受习近平主席颁授“共和国勋章”,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奋斗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101日,申纪兰组织妇女穿新衣、扭秧歌,欢庆新中国成立。1954年,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参会,审议表决宪法。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这一年,她们造林490亩,耢耙地100多亩……西沟的“半边天”以其奋斗和勤劳而红了中国。

她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我的户口在农村,我的单位在西沟,我的身份是党员,我的级别是农民。”仅从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她递交了490余件议案,个人领写80余件,始终情系“三农”。这也应了她在80年代所说的,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

1983年,她在西沟推行承包制,她上省里找钱,创办利润丰厚的铁合金厂。因污染而被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时,她在老百姓的哭声中给铁合金厂贴上封条,并说:“咱西沟人要听党话,跟党走。”后来,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她89岁时还站在广场上为西沟的“生榨沙棘露”做宣传。她坚信勤劳致富,一直种地打粮,获得“共和国勋章”那一年的秋收季节,她照旧拿着镰刀下地。2020年春,她在疫情中拿出1万元捐助武汉。

——摘编自葛水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走了——追忆申纪兰》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纪兰在20世纪50年代参与的新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概括这两项活动共同反映的社会转变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申纪兰要“让群众富起来”的时候,共和国行进在怎样的时代?概述她在这个时代为“让群众富起来”而奋斗的事迹。
(3)根据材料,尝试撰写申纪兰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颁奖词。
22-23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又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没有积极地对外开放,使整个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在试办经济特区,逐步开放沿海城市和工、沿边贸易的同时, 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先后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截至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和东欧等少数国家,扩展到包括美、欧、日在内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商品流通方面,国家计委负责平衡、分配的物资,1979年以前为256种,1985年减少到20多种,1992年19种,1998年5种,目前全部放开。

——摘编自段凤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大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53—1956 年、1965—1968 年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大“社会变迁”。
2022-01-06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寒假自学课】高一历史寒假精品课(统编版纲要上)复习-第10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巨大成就(A卷新题基础练)
10 . 【新中国的钢铁事业】

材料一


年份钢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率%
1978317833.9
197934488.5
198859435.6
198961593.6
199171007.0
1992809414
1998115596.1
1999124267.5
2000128503.4
20011516318
20021823720.3
20042829127.2
20064226619.7
20074896615.9
——摘编自《1978年以来中国钢产量数据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根据以上材料,对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事业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运用具体史实对不同阶段钢铁事业发展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要求:阶段划分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