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4年宪法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和直接领导下制定的,整个制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为了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宪法草案初稿和宪法草案都曾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讨论主要有三次。9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到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新中国大地上正式诞生了。

——摘编自宇熒《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与宪政意义》

材料二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既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竺世方《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座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1954年宪法在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及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出台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2021-12-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人们可以在不违反法律与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情况下,自由订立契约,创建自己期望的各种民事关系。《法国民法典》制定之前,法国南部、北部地区分受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影响,存在因经济社会规则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引起的各种矛盾。《法国民法典》的施行结束了这种规则割据、冲突的局面,实现了法国境内经济社会生活基本准则的统一。这部法典传到世界各地,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摘编自王静《<法国民法典>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民法典》的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历程的特点,分析推动我国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22-01-0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法制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618-1644年),其法制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对于统一东北各部落、挺进辽沈,进而统一中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尤为鲜明,是中国法制史册上重要的一页。第二阶段(1644-1840年),是清朝统治全国的重要时期,也是清朝由发展趋于衰落的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相对稳定的统治,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就法制而言,从顺治朝起便把“参汉酌金”的立法路线推行到全国。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空前未有的统一的法制秩序。其立法之详密,制度之完备,程序之明确,均达到了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的高峰。第三阶段(1840-1911年),该阶段清朝国势衰微,传统的封建法系在国内外形势急遽变化冲击下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的法律体系开始输入中国。

——摘编自张晋藩《清朝法制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发展进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法律与清代法律的不同点
4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材料二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三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材料四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签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颁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态度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1992年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11日施行。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设计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
2021-11-1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2020年5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下表为新中国编纂民法典重要阶段及发展状况简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民法典编纂状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初进入21世纪,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对新中国民法典的曲折发展历程做出合理解释。
6 .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在魏源的《A》,不单是介绍了世界史地知识,也涉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B》,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日本】石田琢智《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重要的治理工具,其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让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能够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成果。

——骆斌《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对商品买卖的法律规定,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请完成材料二中A和B处的空缺部分。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转型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进步,其中宪法的发展是重要表现。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宪法内容修订为例,说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进步历程。②“德治”作为“法治”的补充,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列举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主张。
7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治理是其基本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赵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材料二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材料三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鉴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领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是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制度推行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1992年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202111日施行。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设计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意义。
2021-12-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必须跟着改变,完备的法制就是完全必要的了。……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下卷

材料二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江泽民文选》第2

材料三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的背景和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努力,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相互支援。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听取社会各个方面的声音。1956年,毛泽东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是如此。’

——摘编自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

材料二   1978年宪法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1999年,“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现行宪法第三十三条   增加一款,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将执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把政治原则提升为宪法条款,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进入到一个人权法治建设的新时代。

——摘编自俞荣根《从民主法制到人权法治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宪政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制度机制,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权人宪"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021-12-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等13个法律文件,无论是民法典的结构安排还是具体调整对象均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的《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法典编撰的特征及其意义。
2021-11-0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