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捍卫统一、求同存异是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此四者乃此期间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这一构想归纳为如下五个基本点较为全面和适当:

①“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②“两种制度”。即__________________。③“高度自治”国家统一后,香港、澳门和台湾政府在各自的特别行政区内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④“本地人管理”在香港即“港人治港”,在澳门和台湾,也是实行这一原则,五十年不变。⑤“一国两制”并不是一种策略措施,而是一项战略构想。“五十年不变”是这一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步云《论法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人”为“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创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基本点①”的样式,补写“基本点②”。并简要指出行省制与“一国两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共同经验。
2020-01-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2019新中心五地025高中历史

2 .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3年,周恩来根据两岸关系的最新形势,在总结十年来对台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共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包括:①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台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管理。②若台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拨款补助。③台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意见和台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④国共双方要保证不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当天,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国民党军据守的岛屿。

——根据中国网《台湾百科》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二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中国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如果“一国两制”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可能甚至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

——据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等整理

(1)材料一中“一纲四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用一句话指出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所产生的主要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公开“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现实背景。

(2)写出通过“一国两制”构想的会议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国内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地提出求同存异思想,并对求同存异思想做出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理解为:既不盲目的附和他人的意见,能提出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见,不要求他人与自己简单的同一或一致。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湖源》

材料二   真正使求同存异原则名扬天下的是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开宗明义地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未同存异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会议最终对议程中的各项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周恩来将这一历经锤炼、臻于炉火纯青地步的思想方法和政治协商艺木运用到处理国际关系上,提出了“求同而不立异”“求同而存异”的警示名言,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朋友们甚至对手们的敬佩。

——孙信、寺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看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化“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1)结合材料一,解释孔子“求同存异”思想的主要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这一原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起到的作用。
(2)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概括指出我国在祖国统一及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问题上采取的模式,并说明这两种模式是如何体现求同存异原则的。
2023-07-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先后分封异姓和同姓诸侯王,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随着时间的都移,这些诸侯国的势力日渐膨胀,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对西汉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

——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只能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岳麓版)

材料三   邓小平既尊重历史,又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个国家”是“两种制度”的前提,即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既不拥有国家主权,也不能成为任何政治实体。

——摘编自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方式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的含义,并指出港、澳、台与中央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

——摘编自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

材料二 香港回归以来中国人身份认同比例示意图(1997-2014年)

——摘编自阎小骏《徘徊与摇摆:香港人国家认同的集体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和“两制”的辩证关系。
(2)概括材料二示意图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在教育方面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材料二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的诗《往事》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3)请你判断材料二《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
(4)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
7 .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辖和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即行中书省事的简称。魏、晋以来,始有行台(北魏称尚书大行台、北齐、隋称行台尚书省)之设,以专征讨,然不常设,金朝往往派中央尚书省的执政官前往地方,执行某项特殊的重大任务,称为行尚书省,事实上即尚书省的派出机构,意在增重其势权,使能及时而有效地处理地方事务,事已则撤,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形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宵、顾菊英《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材料二:此前只有元朝曾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而清朝对西藏的统辖力度则又明显高出元朝……(康熙末年)清军以护法护教为名,履险蹈危,拥达赖入拉萨坐床(继位典礼),大大提高了清朝在藏地的威望……雍正五年(1727),清廷派出两名高级官员前往西藏进行调处,代表中央监督西藏事务,是为驻藏大臣设置之始……乾隆五十七年(1792)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载明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平等,西藏僧俗官员“事无大小,均票驻藏大臣办理”。……1793年,清朝将之前的条款汇编成《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上个世纪中叶,西藏发生了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第三次是西藏自治区成立,经中央批准,19659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等16人。

——陈连开等《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对西藏加强管理的主要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分析西藏地区的第三次社会变革的法律依据及其对西藏地区的影响。②“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正式通过?结合所学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2022-03-2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十校”2022届高三3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重视维护国家主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节选自《左宗棠奏折》

材料三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节录自《邓小平文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元朝对上述周边地区治理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左宗棠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时期清政府经略新疆的重大举措。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都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形式。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②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2021-12-1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9 . 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不是从香港问题开始的,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九点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阐述并通过这一伟大构想的会议是
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B.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0 . 中国的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涉及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

材料二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富强的伟大荣光。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香港“基本法”在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说明“一国两制”构想与解决港澳台问题之间的关系。
2021-05-24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