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按照其要求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图书出版业为例,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暂行规定》等法规,形成了完整的法规体系。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A.推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B.获得了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权力
C.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多极化D.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2022-11-11更新 | 348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该公司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访华,邓小平把一张面值为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B.计划经济观念不复存在
C.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D.多种经济模式同时存在
3 .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主线。下列关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三线建设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步骤
C.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D.以高科技为主的设施农业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4 . 如表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原因省际迁移人口比例表(%)。据此可知(     
时间(年)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投亲靠友拆迁搬家退休退职随迁家属婚姻迁入其他
1982—198719.895.268.579.0213.352.5418.6815.546.15
1985—199015.064.5329.468.3810.391.4810.8613.666.18
1995—20002.671.5564.756.305.020.799.255.484.18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加速人口流动
B.人口迁移动力逐渐向经济型迁移为主转变
C.该阶段的人口迁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D.人口迁移原因的多元化基于政治体制改革
2022-11-04更新 | 24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 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家,股份集资额60多亿元。这表明我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
C.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2022-11-04更新 | 1089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

材料一   1965年后,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带动下,大批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至1971年,内地逐渐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线企业多布局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山区,与周围农业社会难以进行有效互动,往往形成“墙内飞机导弹,墙外刀耕火种”的分割状况。三线企业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并实行高中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在大量企业内迁及中央投资减少影响下,东部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受到了削弱,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呈现停滞状态。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9年,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具体方法上,一是根据原料、市场、技术、信息原则实行“脱险搬迁”,二是对留在原地的企业进行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线企业多为国防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对企业员工来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七五”至“八五”时期,国家对三线企业减免或退税的总额达30多亿元。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成功的原因。
7 . 下图是1992~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变化折线图(单位∶亿元)。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企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对外开放提升企业积极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D.进出口贸易得到政策支持
8 . 社队企业是人民公社时期由基层农村组织兴办的小型工厂。1979年7月,国务院规定,社队企业为国有企业服务、为出口服务:社队新创办企业可以享有二到三年减免税收的政策扶持:不准把社队企业收归国有。这一规定的落实(     
A.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B.促进了有序对外开放
C.完善了家庭承包责任制D.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就是提高农民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售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材料二   本法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倡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社”与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瞽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据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流动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