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改革过程往往也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引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0日的103天中,教育、行政管理、工业和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约40到50项变法法令很快陆续颁发。虽然光绪帝和康有为全力推行改革计划,但却受到大多数中央和省级高级官员的抵制。如省级机构,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都漠视或者延误改革法令。这些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敢于挑战和藐视皇帝的命令,是由于他们完全清楚,真正的国家权力不在皇帝手中,而在并不赞成改革的皇太后慈禧的手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改革措施的重要历史意义。
(2)从近代中国到当代中国,改革一直在路上。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在以下两小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即可)
①简述戊戌变法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意义,并根据材料概括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回顾历史,列举改革开放40年来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2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1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历程。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谈谈你对材料中邓小平的话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一五计划的5年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材料三   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37亿元。……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

——引自国家发改委《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支援鞍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4 . 追求民生幸福是千百年来先进中国人的共同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材料二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取消,市场逐步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绝大部分的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定价……改革开放前,农村住的是土坯房茅草屋,走的是窄小的土路,烧的是柴草,满村到处是草垛,多数村没通电、没通公路,到下雨天就成烂泥路,出门路也难行。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了,部分住进了楼房,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现在宽阔的沙石路、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烧的是沼气、煤气、液化气等。大部分村建设了娱乐场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喜看四川改革开放大变化》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实施民生主义的目的和具体措施。20世纪20年代,其民生主义在内容上有哪些新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四川农村变化发展的制度原因。
(3)从重视民生发展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过渡时期,为实现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所做出的努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上海的两次“开放”近代以来,上海先后经历了两次“开放”,城市地位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材料一   开埠后不久,时人观察到:“(上海)适介南北之中,最为冲要,故贸易兴旺,非他处所能埒(等同)。”“民生日盛,生计日繁,金山银穴,区区草县,名震天下。”五十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850年,上海的出口商品中,蚕丝占51%,茶叶占46%;1860年,蚕丝占66%,茶叶占28%。1892年,英国驻沪领事指出:在中国向外开放后的许多年来,对外国出口的商品几乎只有丝茶两种。

——引自周武《边缘缔造中心: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但因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7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上海由此迎来了又一次开放的大潮。

年份上海开放大事记
1978上海开辟至澳大利亚远洋运输航线,打破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零的记录。
1980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
1990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001中央提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006上海港成为世界最大的货运港口。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成为展示中国发展巨变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平台。
2013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8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埠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上海第二次开放的背景和成果。
(3)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两次的“开放”?
2021-08-13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农村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整理

材料三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初期从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7 .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部分五年
规划(计划)
重大事件及成就
一五计划
(1953—1957)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五计划
(1958- 1962)
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国民经济增长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六五计划
(1981—1985)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1982 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八五计划
(1991—1995)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速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199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 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由此进入“五年规划”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6 年1月1日,全面取消农业税。2008 年8月举办北京奥运会。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5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

——根据共产党网《图解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整理


综合以上材料,从经济或政治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197812月十ー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摘编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三 要坚持党的十ー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

——摘编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长征”的含义,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突破“禁区”的具体做法。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节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王安石推行新法具有怎样的精神?并评述王安石变法的得失。
(2)材料二中,邓小平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哪些内容?结合所学,说明南方谈话发表的重大意义。
10 . 望纵横捭阖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瞩目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斗、日益富足的幸福生活,我们就会深刻感受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走过的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伟大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注;现代化的尝试)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

材料二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韩疾祥《前线》杂志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努力。

材料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