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背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
B.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C.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D.邓小平理论已不能解决新问题
2019-11-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21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这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见,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   近代以来文化的变迁……反映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推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中。总体来看,近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是以革命为中心,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特别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材料三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以革命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思考和比较之后,逐渐形成他的思想和精神。孙中山的精神概括地说,包括高度的爱国主义,为祖国进步、为人民福祉不懈努力奋斗;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慎思明辨,善于分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提出中国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他的政治理想是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

——摘编自关威《论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及其价值》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中国道路的这些精神特质从不同方面发力,促使“道路自信”得以生成。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精神特质的当代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建立“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在思想理论方面与时俱进的表现,并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这一理想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理论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的体现。
2020-11-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可以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他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务必”,坚持思想建党,努力保持党和国家的性质永不变色;强调端正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等。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主观、客观、国内、国外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编自徐光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简述毛泽东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过程中的卓越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自1906年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的问题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办,必然要遭到传统的巨大阻抗;而完全用传统的方法来办,那已落后于时代。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

——农民,取得了新时代的胜利。——茅海建《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中国道路的这些精神特质从不同方面发力,促使“道路自信”得以生成。

——《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精神特质的当代审视》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内涵和民权主义的特点。
(2)说明材料二中“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所代表的革命道路,并分析走该道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理论创新精神”。
2019-12-04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兼爱”“非攻”等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公车上书”,从向欧美学习到以俄为师,经过不断选择,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材料三   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材料四   39年前的春天,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开启国门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29年前的春天,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象征;2018年的春天,雄安新区正在崛起,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上演。

(1)材料一中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思想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进中国人吸收了哪些西方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先进文化指导下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吸收和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
2019-1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国新力作《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将中共党史用“精神”串联起来,涵盖党的创建与红船精神、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延安岁月与延安精神、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解放战争与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与国际主义精神、建国30年与爱国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与时代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等十个主题。该书以事实为依据,既有原因分析,也有理论归纳;既是一部理论宣讲方法的辅导读物,也是一本党史知识普及教育的参考读本。

——摘编自人民网《(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出版》(2018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参照上述作品的“党史讲法”,另选主题讲述党的发展历程。(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发展历程,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
(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5)根据材料一和四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材料二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李维汉选集》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文选》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三、四、五中共党章修改的史实,反映了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