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单元综合与测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021-06-13更新 | 11456次组卷 | 95卷引用: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B.合作 改造 农业 生产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D.开放 稳定 企业改革
2021-07-08更新 | 7493次组卷 | 73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4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判断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追求按需分配的原则
C.开拓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与中共八大的矛盾判断保持高度一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南方谈话”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B.突破了改革开放的认识“瓶颈”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两步走战略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7 .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放弃了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B.深受苏联模式影响
C.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D.积极向西方阵营靠拢
8 . 如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020-12-11更新 | 43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届湖北黄冈中学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邓小平指出:“判断实践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谈话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D.推动了农村向城市改革进程
10 .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下列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2019-09-22更新 | 509次组卷 | 12卷引用:人教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测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