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贝希斯敦铭文由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铭文雕刻在贝希斯敦山约一百米高的山崖上,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及巴比伦语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记载了他镇压政变与起义,最终取得王位的经过。这一铭文可以用来(     
A.研究波斯帝国的古代建筑艺术B.真实再现大流士一世夺权过程
C.解读楔形文字的书写使用情况D.认识西亚地区的君主专制制度
2 . 古代中国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而西方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这两句话可以进行如下历史解读(     
A.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B.长安城设计对罗马城市交通有借鉴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与罗马两地之间交通网络发达
3 . 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当地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屠杀、奴役和传染病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
③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④美国在法律上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导致黑人人口激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6-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安徽·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为人类早期不同地域出现的文字,历史学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字母文字的源头B.希腊字母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
C.世界不同文化间存在相互影响与借鉴D.文明交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3-04-16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铭仁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6 . 清朝前期,皇帝身边常聚集一些“西洋人”,部分人物情况如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所在国家汉名与生卒年专长与身份
法国冯秉正(1669—1748)汉语诗文、中国历史、传教士
意大利马国贤(1692—1745)传教士、西洋绘画
法国张诚(1654—1707)汉语翻译、几何学、传教士
法国白晋(1656—1730)传教士、化学实验、精通满文
A.法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主体B.西学东传依附宗教传播
C.早期殖民活动具有隐蔽性D.统治开明促进科技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