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1 道试题
1 . 日本学者中山之一认为:“该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是至少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该学者评价的是(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
2023-02-2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7世纪中期某和约明文规定“缔约国有义务保持和遵守本和平条约的规定”,“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并指出 “违法者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如果发生违约,该和约还规定了集体制裁办法。该和约(     
A.建立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
B.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C.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D.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3 .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到:“由于战争是为和平而发动的,没有争端就不会引起战争,所以,应当把通常发生在国家间的所有这些纠纷看作是战争法的调整对象,这样,战争本身就会把我们引向和平,这才是战争的真正目的。”据此可知,格劳秀斯认为(     
A.国家间战争的目的是征服B.战争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唯一方式
C.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D.法律制度可用于处理国家间关系
2023-02-20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古时期的欧洲战争大多是统治者的冒险掠夺行为。而路易十四(1638-1715年)时代的战争,固然有个人野心的成分,但也有鲜明的政治动机:为了合并说同一语言的某地居民,为了占领防御强大邻国所必须的要冲。路易十四时代战争的变化反映了(     
A.欧洲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国际法对掠夺性战争的制约
C.欧洲国家间利益纷争加剧D.强大王权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023-02-19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867年,清政府在对入觐和遣使出洋时的礼制讨论时,有人建议“若中国使臣见外国君主,照行外国之礼,则外国使臣入觐我大皇帝,礼当照行中国礼”,更有人认为应该“礼从宜,使从俗”。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主张(     
A.全面融入国际社会B.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C.废除传统外交体制D.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2023-02-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表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
路径类型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现代化解释路径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国家中心解释路径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建构主义解释路径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权力结构解释路径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观点的局限性,结合15—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来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下列关于维也纳体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体现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②它的建立与拿破仑帝国灭亡有关
③推动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④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A.①B.①②C.②③D.①②④
8 . 1864年,普鲁士派遣李福斯为公使进驻北京,到达中国沿海后,李福斯扣留了三艘丹麦的商船。总理衙门依据《万国公法》,提出“查外国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系显夺中国之权,于中国大有关系……外国无论与何国有隙,在中国洋面扣船,即属轻视中国。”结果,李福斯在同清政府交涉后,释放丹麦商船并于6月灰溜溜地离华回国。这反映出,清政府(     
A.对列强态度日趋强硬B.与丹麦关系友好
C.已具备近代海权观念D.国际地位的提高
9 . 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如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这一历史现象(     
A.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产生B.助推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摧毁封建教会的信仰基础D.激化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10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国际文件,1948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     
A.人权保护得到各国认同B.国际组织重视人权保障
C.国际法适用领域的扩大D.维护人权具有可操作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