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

——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


(2)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3)综合材料二和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3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③“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研究,北朝《地令》的实施是双轨制:在鲜卑拓跋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实行的是普遍授田制,有实际的授田与土地还受;而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由此可见(     
A.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B.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频繁
C.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四月戊子,于“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魏所受汉传国玺’。”另据考古发现,北魏迁都洛阳后其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治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B.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C.统治者注重强化政权的正统性D.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孝文帝仿照汉族的门第制度,为拓跋鲜卑制定姓族,在鲜卑统治集团内建立起“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一做法旨在(     
A.争取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B.消除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
C.完成选官制度的根本改革D.推动北方农业生产的复兴
2022-12-17更新 | 73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北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     
A.促进北魏社会转型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保证国家赋役征派D.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材料三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四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


(3)材料三、四中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的认识?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资治通鉴》记载:“二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格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下列有关这次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                    ②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③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④为隋唐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B.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C.规范统治阶层的伦理秩序D.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