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倡“小说界革命”以“启蒙”民众。变法失败后,思想文化界相继出现了“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等。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A.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B.揭露封建政治制度的落后
C.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D.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
C.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对此,陈宝箴的后人陈寅恪曾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

——摘编自刘本森《“张之洞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

材料二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材料三   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组织了签名,最终却没有去都察院递交签名,事后却说都察院拒收他们的签名,而且上书的18省“公车”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参加康组织的签名。

维新期间康有为明明坚决反对“立宪法,开议会”,却在1911年自己编辑的《戊戌奏稿》,大规模地篡改了自己在戊戌年的奏稿,删除其中拥护专制的文字,掺入主张民权、宪政的内容。如其中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宫档案所藏原折有一段提纲挈领的话,认为维新的当务之急,是做三件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从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康有为自己公布的版本中,这三件事却变成了:“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硬生生掺入“宪法”二字,还将其与“制度局”联系到一起,以洗掉制度局的夺权色彩,仿佛制度局是为了“定宪法”而设的一般。

康有为的名作《孔子改制考》,公开刊行本里的孔子,是大同、民权的化身,而进呈给光绪的本里,却是皇权专制的坚定维护者。不止于此,康还篡改了光绪的密诏,也篡改了谭嗣同的绝命诗。

——综合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康有为《自编年谱》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谈谈你对历史研究的认识。
2020-08-3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