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后,随着东南亚地区各国家的发展,它们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所历凡三十余国”,每到一个国家,首先会见当地国王与官员,赠送丰厚的礼物,遵守当地的风俗。然后开展以“朝贡贸易”为主的贸易活动。同时还负有打击海盗,肃清海上航道,调节各国纠纷的重任。早在此之前,沿海商民就私造大船,运载金玉丝绸,下“南洋”贸易行商,有的甚至留居不归,以致当地“以商贩为生业,饮食、衣服皆仰北客,习北俗”。直到16世纪葡萄牙所绘马六甲地图,也到处标有“中国村”“中国溪”“中国山”等。

——摘编自《东南亚古代史:上古至16世纪初》

材料二   1905年,越南爱国志士潘佩珠曾在日本见到钦慕的梁启超,梁对他说:“我国与贵国地理历史两千余年密切甚于兄弟,岂有其兄立而视其弟之死而不救乎!”并告诫其“贵国不患无独立之日,但患无独立之民”。当越南的民族解放事业陷入低谷时,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了越南革命的大本营和大后方。潘佩珠等人在广州组建越南光复会并吸收大量华侨参加,提出“近者向中国学习,远者以欧美为师”。针对荷兰殖民统治残酷镇压印尼共产党人领导的民族大起义,1926年,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刊文《爪哇的暴动》:“告诉爪哇的兄弟们‘中国民众是同情于你们的,你们的斗争引起全东方的同情,继续你们的独立运动吧’。”

——摘编自余定邦《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友好交往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91年中国外长应邀参加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同东盟正式接触。
1997年江泽民主席在首届东盟—中国(10+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惠及19亿人口、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
2020年双方实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2022年至今2022年11月,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表《纪念<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二十周年联合声明》:致力于维护并营造有利环境,以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23年10月,作为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式通车。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16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积极关注和支持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友好交往的意义。
2023-12-3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6月,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他在文中明确指出,历史经验表明,未来的中国在外交方面只能实行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方针,新中国争取国际承认,争取国际支持,只能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其他道路是没有的。

——摘编自于洪君《新中国是如何“另起炉灶”搞外交的》

材料二   自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访华以来,包括美国总统福特、美国国务卿万斯等多名美国高官也顺利访华,美国政府一再邀请中国领导人访美,然而由于中美没有建交,“台湾当局”在华盛顿依然保有官方的外交机构,中国政府拒绝了美方的邀请。经过中美双方多年的努力,美台断交,中美建交,这为中国领导人访美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受邀访美,成为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中美建交改变了过去双方相对隐秘的交往方式,中美之间在政治、经贸、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中美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摘编自向东洋《论19721982年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外交上只能实行“一边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谈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2021-12-28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教学单元训练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4 . 1955年,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主办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纪念会和展览会”在北京举行。1958年,北京举行了“世界文化名人法国画家杜米埃纪念展览会”。1960年,日本现代画展览会在北京故宫开幕。这些文化交流活动说明(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B.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C.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发展D.中国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克林德碑之变迁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决定宣战,并照会各国使节,让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德国公使克林德拒不撤离,反而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当他乘轿带领士兵路经东单牌楼北面时,与巡街的清军发生冲突,克林德从轿内开枪,军官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被击毙。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19018月,清政府派醇亲王魏让签士臣.赴德国赔礼道歉。从1901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清政府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克林德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

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胜利消息传来,人们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就把它拆除了。这时候,协约国责令德国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195210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

——摘编自王森《奇耻大辱——克林德碑的由来和变迁》

以历史观察员的身份,围绕“克林德碑”变迁这一主题写一则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新中国国庆节期间的外交活动简表(部分)。

年度外交活动
1951苏联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亚洲近邻国家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在印中友好协会组织下,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市民举行了盛大庆祝会,欢庆新中国国庆
1954参加国庆观礼的有苏联商务代表、意大利贸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务代表团等
1956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印尼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会
1957日中友协东京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和纪念“日中友好月”,举行有800人参加的晚会
中国驻英国代办在伦敦召开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英国政府官员1000多人应邀参加
1959哥斯达黎加、智利等拉美友邦庆祝中国国庆十周年,哥斯达黎加计划出版有关中国建设的小册子,智利智中文化协会也举行了有关中国国庆的报告会
1962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阿尔及利亚政府多名官员等出席招待会
1964马里共和国总统、刚采共和国总统应邀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摘编自周游《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1949-1966)国庆纪念的外交功能》

围绕“国庆外交”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20年代,由于缺乏统一准则,欧洲国际关系非常混乱,各国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格劳秀斯主张以国际法调整关系,以便有节制地进行战争并限制其祸害。他在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中指出,主权属于君主,只有主权者才能合法地发动战争,人民不拥有主权,显然他们就不拥有合法发动战争的权力。格劳秀斯强调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如果以战争达到正义的目的,则战争是合法的。格劳秀斯还强调主权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它的形式不受其他任何权力的限制,不容他国干涉。但是一国对外行使主权则受到限制,必须受到国际法的制约。

——摘编自周子亚、蒋恩慈《格劳秀斯对国际法的贡献---为纪念格劳秀斯诞生四百周年而作》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加入国际人权公约最密集的时期,共加入了11项国际人权条约。其中包括《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1984年,新中国中央政府宣布承认国民党政府在1930—1947年批准的14个国际劳工公约,如《农业工人的集会结社权公约》《工业企业中实行每周休息公约》《本国工人与外国工人关于事故赔偿的同等待遇公约》《海员遣返公约》《制订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船舶装卸工人伤害防护公约》等。

——摘编自罗艳华《改革开放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密集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即使是在中苏结盟时期,中国也没有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直接或间接的批评和抵御,从来没有在涉及重大原则问题上作出有损于国家主权、国家独立和国家利益、国家尊严方面的任何让步。中国在处理同美国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寻求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的努力。

——摘编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涉及包括苏联、美国、英国、波兰、古巴、荷兰、保加利亚、意大利、朝鲜、日本等近20个国家。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59年9月,中国同西方“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有文化友好代表往来的也有2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往来平均每月达20人左右”。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刘少奇纪念某次会议召开十周年的题词,这次会议(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2023-11-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既避免了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国家能力软弱涣散,也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国家政权逐渐变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毛泽东在中国开创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简述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哪些独创。
2023-01-1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