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1)根据材料,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出现自办银行现象的国际、国内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解决“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问题,中央决定从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管理体制,积极为各项改革铺路搭桥。1980-1993年的财政管理体制,实际上是“财政承包制”。1994年中央决定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实现中央财力的较快增长,按市场经济要求理顺财政分配体制打下了基础。2006年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农业税,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的86.8%来自于国有部门,财政支出的85.6%用于国有部门,财政支出主要围绕城市生产建设领域而进行。到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来源于国有部门的比重只有22.2%,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高达33.52%

——据高培勇《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中国财税制度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时期中国的财税制度改革。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晏阳初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民的教育。1926年晏阳初与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翟城村,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晏阳初推行的各项平民教育活动都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着眼于小处:为减少通过饮用水传染的疾病,平教会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从平民学校毕业生中培训各村诊所的护士与公共卫生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

1936年,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伐步步逼近,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但是由于内战的因素而遭到蒋的拒绝。

——《宴阳初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
2021-09-24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重新颁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古典文科学校教育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参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俄、日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点。
2021-09-2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1956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相伴相随。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面临自工业化以来最大规模的失业tf岗潮,建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政策体系;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目前中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无论在单项制度上(如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还是在诸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总和上,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险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60年及其公平性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汉文帝即位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度。晁错就是被推荐出来的。文帝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对张释之委以重任,显示了一个开明君主的宽容。文帝对法律也作了重大改革,他吸取秦亡教训,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一人犯罪、株连家族的“相坐法”。齐人淳于意被判肉刑,其女缇萦请以身代,文帝大为感动,为此废除了肉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宽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汉书・文帝纪》称:“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汉书・景帝纪》称:“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重振中央权威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改革。唐肃宗后期,盐铁使刘晏改进食盐专卖制度,增加政府收入;整顿漕运,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平抑物价。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筹划两税法,一方面简化了税收名目,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使百姓负担更为合理,也使政府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唐朝政府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藩镇的斗争。唐宪宗(年号元和)即位后坚主用兵,命将得人,很快讨平剑南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淄青等藩镇。声威波及河朔三镇,此时藩镇对抗中央的局面似乎已经结束,“元和中兴”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朝为重振中央权威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上述措施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五琦于肃宗乾元元年,推行直专卖制度,政府垄断食盐的生产、收购和销售,通过寓税于价的途径获取专卖利益,直接专卖导致部门机构众多,人员臃肿,奸蠹滋生,地方也有较多机会截留盐利。大历十四年,刘晏开始独立执掌全国财政,刘晏盐法改革的核心在食盐的运输体制上,取消政府的运销垄断,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形式,将政府承揽所有环节的直接专卖制过渡到政府与商人共同参与的间接专卖制。政府在统购民户所制盐后如价批发给商人,任其四处贩卖,将商人引入销售环节,确立了国家与商人新的分利机制。

改后的榷盐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史载“晏之始至边,盐利才四十万,至大历末,六百余万。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编自宋娟《唐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干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刘晏盐法改革的措施,并予以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极为困难,宰相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广德二年刘晏改革漕运,改直法为段运法。提高了运粮效率,降低了运费,减轻南方人民的劳役负担。同时调整食盐专卖制度.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经济情报网。收集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便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改革粮价,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荒年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通过精简国务院所属工作部门,促使中央权力下放,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工作一直持续到1959年,历时3年多,其中以1958年和1959年精简的幅度最大。1958年撤销了国家建设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与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科委;建材部、城建部并入建工部等。经过调整,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1958年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年底国务院设60个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比1956年减少21个。这次行政体制改革是新中国第一次自主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1956年开始的以下放权力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没有进行到底。

——摘编自宋世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