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持续8年,中原地区和北方在大乱中血流成河,江山鱼烂,经济彻底摧毁。大乱之后的广德二年,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5000%。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空空如洗,根本拿不出东西增加供给平抑物价,当时物资已经紧张到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唐朝将恢复经济的命运寄托在漕运上。刘晏授命危难,在宰相元载全力支持下,他充分表现了统筹全局的能力、周密精细的头脑和改革创新的才智。他组织大量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运河得以顺利全线通航。为解决运输问题,他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运粮船负责运到本段水路边界,将粮食交给地区粮仓,再安排新的船只起运,并首次把散装大米改为袋装。刘晏派官吏和军队沿途押运。在运输工具方面,他拨付大批资金在扬子开设10个船厂,建造两千艘急需的大型运输船,以当时最低造价的两倍的价格,支付造价,保证了造船质量。为保障顺利通过水流湍急的三门峡,他参与设计了一种超大型的“上门填缺船”,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为保障人力的使用,他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漕工采用特殊军事化方式组织起来,纪律严明,责任到位。由此,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代宗大喜过望,说道:“我们父子有饭吃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措施。
(2)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取得成功的背景,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2022-11-27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出炉,确定了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同时,逐步实行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加快教育立法步伐,抓紧制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

——选编自《中国现代教育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3 . 阅读以上两税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资料: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15、16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兴起,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和乞丐。此前,人们主要通过向慈善机构捐款,通过宗教组织如修道院救助流民和穷人。但宗教改革时,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通过修道院救助穷人的机制也不存在了。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对贫民提供不同方式的政府救济。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由基层组织教区为济贫的基本单位,负责本辖区的济贫事务如确定济贫税的额度和济贫税的征缴,确定济贫标准和济贫费用的发放,向穷人提供救济等等。

因为每个教区负责自己教区的济贫工作,所以,那些不属于本教区的流民和乞丐无权得到本教区的救助。教区为了减少救济负担,往往极力驱赶有可能成为本教区累赘的外来者。为了得到救济,贫民被剥夺自由迁徙权和自由工作权,形成教区依附,使得确实贫困的外来贫民得不到救济,也导致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限。到19世纪初期,很多人反对济贫法,认为济贫法培育懒汉,鼓励不道德,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做法被废除。一些有影响的人也主张废除济贫法。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

——梁发芾《英国: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济贫法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文侯时,有一批“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的世袭官僚。他们“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李悝把这些人叫做“淫民”,认为必须“夺淫民之禄”。吴起在楚国变法,更“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并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摘编自杨善群《略谈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相同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举措的推行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6 . 良好的制度是一个国家走向振兴和强大的可靠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   真正成功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该公司的“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民间融资,然后由民间经营外贸”的模式,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而且还带来了另一种意外的效果:既然大西洋贸易给这些股份公司带来利润,而这些公司的利益又由众多股东共享,于是,海洋贸易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服务与制造业务创造了一批非贵族出身的有产阶层;这些新的富有商人自然对他们靠冒险挣来的财富很看重,不希望王室通过随意征税或其他方式来剥夺、侵占他们的私有财产。由于英国自1215年后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代议政治制度架构,虽然这些新的富有商人们多数并无贵族背景,但他们可依赖代议制下的议会对国家立法与管治产生影响。……革命之后又恢复议会制,这实际上在英国建成了虚君共和制,限制了王权。

——陈志武《再谈西方的兴起》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在“器物和经济改变”和“政治制度改变”方面所做的重要努力。
(2)运用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以17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中国为例,对“良好的制度是一个国家走向振兴和强大的可靠保障”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末期,我国货币种类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混乱的货币体系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交流。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秦国货币开始由王室铸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赏值不一的六国货币。公元前210年,秦朝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规定“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朝确定下来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货币改革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货币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对于罪犯,除死罪者外,一律给以释放……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高祖相关措施出台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牌】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人口已经毫无疑义的超过5亿。随着现代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知识由城市向乡村、由沿海向内地的普及和提高,自1962年开始,我国人口进入了出生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大大加快的人口高增长惯性时期。1949年,全国耕地人均2.7亩,当时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1957年列1970年,耕地从人均2.59亩降至1.83亩。不仅如此,日渐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困扰着各级政府,农村地区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有增无减,城镇地区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就业需求。此时期,党和政府领导人及一些求实的学界人士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先后发布节育的谈话,1957年,毛泽东甚至明确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和“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的设想,他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但到1958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现在还是人多好”。1956年“二五计划”和1963年国务院工作会议制定的有关人口方面的政策,都被随后的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所冲击,即便如此,1968年城市的人口出生率还是比1963年降低了23.2个千分点,而认为多子多福的农村人口出生率也降低了6.48个千分点。

——摘编自汤兆云《建国后十七年我国人口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概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人口政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银危机(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价格大幅度上升,白银大量外流,引起经济危机)发生后,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银本位, 实行外汇本位的法币制度。但从历史经验看, 由于此举是以英镑、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外围”货币(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因此币值稳定性决定于中心货币的支持程度。当二战后随着地缘关系改变, 来自中心货币的支持趋弱, 法币就被推向了恶性通货膨胀的不归路, 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

材料二   与国民党尚有一定的金银储备和实体资产 (国有官僚资本) 作为货币发行基础相比, 人民币问世之初不仅是“负资本”基础, 而且是支出收入比将近3∶1的深度负债。其所引发的结果是一年多的时间里物价指数上涨了160多倍。新中国“人民币保卫战”, 包括“银元之战”(打击银元投机)、“米棉之战” (打击米棉投机)、折实储蓄、折实公债等。另外新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增收节支、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措施。人民币首先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很快成为全国唯一的稳定货币。

——《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发行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发行成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