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真宗时期,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联手发行一种钱券,称为“交子”,是由商业信用关系孕育出来的纸质货币。宋仁宗时期,政府从商人那里收回了发行纸币的权利,在益州设立“交子务”(按:“务”是机构名称),负责印刷、发行交子。这种政府发行的纸币,面额固定,盖有官印;用户以现钱换取纸币时,要把商业字号登记在册,兑现时按字号销账,以防伪造,随着这种纸币的流通范围日益扩大,中央政府在首都开封设置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的发行事宜。南宋时,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有四川的钱引、湖广的会子、两淮的交子、东南的会子。所谓“会子”,原先叫做“便钱会子”,“便钱”即汇兑,“便钱会子”就是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大约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兼有流通职能的纸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币制改革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纸币最早在宋朝出现的原因。

2018-10-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官称和实职分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实际职务)两个头衔。“官”只说明可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权力,官职之间的进阶竞迭三十七阶。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互相推诿、扯皮,朝野人士纷纷批评这一陋制。元丰三年,宋神宗宣布改制。颁布《寄禄格》,作为官员升迁依据,凡只有空名的官职,一律撤销,做到官称与职守合一。撤销中书门下,恢复三省制度,令三司各司其‘职,直接对皇帝负责。减少官员进阶层次,打通官员晋升通道。改制后,朝廷的行政效率并无明显提高,且宋神宗在改革过程中操之过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怨声载道。

——摘编自王纪风、梅训安《浅论元丰改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丰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丰改制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抗日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彻底打破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工农业余教育体系。由于抗战时期的形势的需要,干部教育重于民众教育,因而,干部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抗日军政大学成了革命队伍中培养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的重要基地。教育课程包括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理论教育,其中历史课程是重要的课程之一,着重培乔干部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根据地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坚决执行抗日的教育政策即“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摘编自陈辉(革命根据地学校历史课程设置与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归纳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抗日根据地教育体制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训狞”“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特地方分区监察--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致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
2018-07-0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合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含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合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是如何加强宋代的考试制度的?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契丹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巩固统治,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丹在地方上也实行胡汉分治,契丹和各少数民族实行部族制,汉人居地仿唐实行州县制。辽统治者将俘获的汉人、渤海人,分给宗室、外威、功臣、部族首领,他们建立塞堡,强制分得的人口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丹本无文字,阿保机称帝后,仿汉字笔画,创作契丹大字。以后又学回数史字创制契丹小字。契丹文字创制后,与汉字并行,但仍以汉字流行较广。在阿保机建国后,开始制定了成文法。从阿保机到耶律德光,直至10世纪末,不断进行改革,终于使落后的契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封建制统治在契丹全面确立了。崛起的契丹不断参与中原的政治军事活动,影响着中原的政局。

——摘编自北师大中国古代史教材 《中国古代史》(F)


(1)根据材料,归纳契丹国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契丹统治者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泫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北宋反腐败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2018-08-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武灵王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制定的。在每年六月,五百人议事会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公民大会决定该年是否实行陶片放逐,如果大多数人表示赞成,即定下开会日期(通常在八月某天)。开会当天,留出十个出入口与雅典十个部落相对应,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他所希望放逐的公民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执政官清点选票,如果票数达不到法定人数6000人,则投票无效。

在两派斗争相持不下的时候,陶片放逐无异于一次全民公决。雅典人放逐领袖人物所考虑的不是其官职和功劳,而是国家利益和他们自身利益,这就迫使领袖人物们不得不接受群众监督,而不可能成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帝王或官僚。在没有陶片放逐法的地方,党派斗争常常导致杀戮甚至内战,而陶片放逐法只是通过放逐一派的政治领袖就把问题解决了。对于被放逐的政治领袖来说只是剥夺了十年参政议政的权利,变更居住地而已,期满就可恢复权利,失败一方的追随者更不会受到追究和歧视。

——摘编自周洪祥《陶片放逐法与雅典民主政治》

(1)依据材料归纳陶片放逐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陶片放逐法的历史意义。

2018-03-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材料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魏晋南北朝北周第三代皇帝。他在父亲字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元573年,周武帝下令改“军士为侍官”,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灭齐以后,他把改革扩展到了整个北方。就在灭齐的这年八月,下诏“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十一月,又规定“自永熙三年七月以来,去年十月以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宣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田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次年,又下令释放豆卢宁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成为百姓。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  以广灌溉”。周武帝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要制”在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对豪强地主隐没土地和人口也同样施以重典。如规定正、长隐没户口五户和十丁以上或土地三顷以上的处死刑。此外,他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周武帝的改革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周武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