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先后击败段氏鲜卑和宇文鲜卑,统一辽西鲜卑部,又先后击败来犯的高句丽和后赵政权。公元342年,慕容皝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承认东晋的宗主国地位,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开始推行改革。永嘉以来,中原离乱,慕容皝大量收罗汉族流民,“躬巡郡县,劝课农桑”,并下诏“贫者全无资产,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沟洫溉灌,有益官私,主者量造,务尽水陆之势”。其次改其父慕容庖时为流人所设侨郡为侨县,官员仍选任汉官,但由其任免。慕容皝在龙城设“东庠”,命“儒学该通”的平原人刘赞为祭酒,招贵族子弟和庶族地主子弟入学,慕容皝著《太上章》《典诚》作为教材,甚至亲临讲授,所教子弟多达千余人。同时还“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对未通过考核及“不任训教者,亦除员录”

——摘编自陈鹏《论十六国时期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及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概括慕容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慕容皝改革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优待重用老臣,封陈平和周勃分别为左右丞相,大力安抚刘氏宗室、诸侯,使他们承认文帝的统治,把自己亲信安插在中央要害部门,这样就协调了三部分人的关系,从而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文帝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废除了汉律中沿袭秦律而来的如肉刑、株连刑等“不正之法”。此外,文帝继续“与民休息”,田租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再到“除田之租税”,徭役也减为“三年而一事”。汉文帝还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很快就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针对南越、匈奴等边境少数民族问题,汉文帝与南越谋求和平,使其在不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设置属国,接受汉朝统治;而对匈奴则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积极和亲,另一方面加强防守,令匈奴无隙可乘。

——摘编自艾声《汉文帝与“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起初英国的税收是由包税人收取的。1683年,包税制被取消。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允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任意征税,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间或方式皆为非法”。1713年后大多数税都是通过政府雇员征收的。1714年,财政部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

1782年形成了经济改革法案,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1785年,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海关和税收事务委员,前者负责关税,后者管理土地税、财产税和1799年后的所得税。

——摘编自毕竟悦《政制转型与国家税收》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的确立,国家逐步展开了税收制度的修正与完善工作。

在1952年讨论了中国当时的税制改革问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合理调整,简化合并,开辟新税,试办商品流通税在1958年之后,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国在农村试行了人民公社财政包干办法,进而在部分城市试行了国营企业“税利合一”上缴办法。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些做法很快以失败告终。在整个税制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方面改造了农业税,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李顺求《中同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税收的变化并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税制改革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清政府推行了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原本较为闭塞的奉天省亦不甘落后,着力开展新式教育。奉天省成立了管理全省教育工作的学务处,还设有小学总查所、宣讲所、教育官练习所、教育总会等教育辅助机构和研究团体。奉天省陆续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中、小学堂居大多数,其中初等小学堂又占了很大比例,课程有经学、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仍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内容为主。此外,还有专门学堂、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学堂或半日学堂等。专门学堂有法政学堂(近代法律学校)方言学堂(外文学校)等;实业学堂设土木、机械、印刷、纺织等专科,并结合所学建有各类实验工厂供学生们实习。一些开明的地主士绅、官吏、商民,认识到教育对于开发民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出资兴建私人学堂。随着新式学堂的踊跃建立,师资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奉天省创办一系列师范速成学堂,以解此燃眉之急,同时派遣一定数量的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回国后担任教职,或从事其他科技文化事业

——摘编自刘战《清末新政时期的奉天省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的奉天省教育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时期的奉天省教育改制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19-06-08更新 | 6824次组卷 | 4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