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材料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首推通省均摊的直隶巡抚李维钧,他奏称“以直属人丁请按地亩均摊,原因北五府地圈丁留,民多偏累起见,仰荷圣恩俞允,臣悉心筹度,如此五府所属以本处丁粮摊入本处地粮之内,则粮必倍增,有地者亦属苦累,是以酌议通省均摊。”且直隶等北方省份各州县田赋负担尚无畸重畸轻之别,丁银通省均摊在缓解原本丁银沉重的州县负担的同时,对其他州县影响尚不甚大。即将全省“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全省)二百零三万四千百余两地银之内,仍照顾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大体上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银钱许。但南方省份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各州县田赋丁银负担原本轻重不一,以江南为例,长江以北州县丁银重而田赋较轻,长江以南州县丁银轻但田赋颇重,若丁银通省均摊,势必前者获益而后者受损,造成新的税负不公平、不合理.....故其后,“乾隆四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接着,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相继推行。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

        ---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使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求,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推行了一些改革。改革之后的司法机构不再是行政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司法程序具有公开性和口头性的特征,而不是以前的官僚性秘密。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进行陈述并取得足够的法律援助。新的律师阶层产生了,所有俄罗斯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受到一样的对待。几乎一夜之间世界上最差的俄国司法制度变成了文明世界里最好的一种。尽管还存有局限,但就改革的长远意义而言,现代公正代替了专政和混乱。作为公众利益的核心机构,法庭享有了比在一般情况下俄国所允许的更大的表达意见的自由。

——摘编自【美】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1)据材料归纳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运用唯物史观有关观点解释农奴制改革与司法改革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司法改革对俄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03-02更新 | 14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圈地运动引发了乡村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变革,英国的乡村振兴由此发端。英国人多地少,早在16世纪就办起了大量的家庭农场,经历了工业化时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作为最早完成农村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早在18世纪中期英国就开始了农业教育现代化工作。20世纪初期,伴随着《福斯特教育法》的颁布,许多农村居民逐渐享受到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英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尤其强调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既包括农田、湖泊、林木等自然资源,又包括公园、植物园、休闲场所等文化资源。1926年成立的英格兰乡村保存委员会在乡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提出了独特的“保护性治理”理念。此外,英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各个阶段都注重吸引作为乡村主体的村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政策制度体系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撑作用,主要包括农业政策、绿带政策、住房政策、土地政策和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等,这些政策在不同时期都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了适应性调试和修订,从而保证了英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为英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编自《透视英国乡村振兴,对中国有何重要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乡村振兴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2021-09-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4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时任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再三强调:“我们苏区,决不允许有一个贪官。”陕甘边根据地在军队内部建立了保证官兵廉洁的制度,颁布了《赤卫军暂行简明军律》,对没收豪绅地主及反革命分子的财物而不报告者治罪。边区政府对贪腐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利用重典打去贪腐分子。我党还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严以律己,做清正廉洁的典范。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度,所有物品均由财经委员会按每人的最低需要发给。苏维埃政府把加强干部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党还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苏维埃边区的廉政建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陈红《陕甘边根据地的廉政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廉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开展廉政建设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观念中,向视监狱为狴犴恶地,读书万卷不读律,宁为最小官不愿为狱吏。直至19世纪后半期,“贱狱”仍是普遍的社会心态。近代以降,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具有近代色彩的监狱改良运动登上历史舞台1907年,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上《实行改良监狱宜注意四事折》,提出关注狱务人员、“养成监狱官吏”的建议。法部予以肯定,并规定京师法律学堂及京外法政学堂一律增设监狱学一科;在已设立新监狱之处附设监狱学堂。基于“官卑固不足弹压,禄薄亦无以养廉”的认识,法部一方面“加其津贴”,另一方面则“宽其出路”。1910年,拟定《监狱专修科毕业员委用章程》,规定考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者即委之以职、授之以官。政府号令于上,督抚行之于下,各地仿而效之,可谓盛矣,中国亦由此开始了正规、专业培养监狱管理人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马自毅、王长芬《狱务人员与清末监狱改良》


(1)根据材料,概括晩清监狱改良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狱务人员的角度说明晚清监狱改良的意义。
2021-09-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河北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抗战爆发后,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中共在根据地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战时期精兵简政是中共为了克服根据地严重的财力困难、维系抗战局面而主动提出的精简机关、休养生息的应对之策。精兵简政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精兵简政逐渐开展过程中思考总结出来的,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主要有五项,即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就范围而言,精兵简政所涉及的有军队系统、政权机关、群众团体与教育等部门。就任务而言,精兵简政不仅关系着抗战能否取得最终胜利,而且关系着人民负担轻重和根据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局势。就阶段而言,陕甘宁边区、晋冀鲁像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则经历了四个阶段。

——摘编自把增强《抗战时期精兵简政的六大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精兵简政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精兵简政的特点。
2021-09-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定位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初的俄国,地主的大田庄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俄罗斯文明象征之一的古老的村社普遍存在,农民继续受到掠夺并走向破产。助荡与危机定:19067月,斯托雷平出任大隆会议主席。他主张在强权领导下与专统相结合进行改革,走谨慎的变革之路。他将最大的热情投向村杜的土地,推动颁布了(《关于农民土地所有制若干规定的变更与补充》的法令,规定农民有权从村社分离出来,有权使份地成为私产并允许出售。1911611日,又公布《土地规划条侧》,规定农民的份地自动变为私产。斯托雷平改革使200多万农户退出村社,建立“单独的农庄经济”,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手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改革收到了经济上的奇效,俄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但村社依旧残存,直至苏联全盘集体化为止。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托雷平改革。
2021-09-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冲击了公私兼营的盐业宽松政策,导致“纲目大坏,王赋所入无几”。之后,朝廷采用食盐专卖法筹集到了军费,但机构臃肿、管理成本增加、官吏假公济私等弊端凸显。760年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实施新的榷盐法:鼓励民间盐业生产并加强监管;采取“借商销盐”之法,允许盐商参与食盐销售,将盐政官员从运销事务中解脱出来;精简盐政机构,建立独立的盐业产销系统;创行常平盐制,“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新法实施后不久,“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盐税也占到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刘晏盐法改革尊重价值规律,引入商业竞争机制,这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据刘玉峰《唐朝刘晏盐法改革评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刘晏盐法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郊天(郊外祭拜天帝)礼是中国古代王朝膺承天命与彰显正统性的重要仪式。北魏道武帝开国之初即采用华夏郊天礼仪,传达出与东晋争衡的明显姿态。但此时期北魏郊天礼仍具有较为浓厚的北方游牧文化特征,与东汉儒学大师郑玄的礼说并不完全契合。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依托郑玄“郊丘为二”说改定郊祀制度,实现郊祀礼由官员主持到皇帝亲祀的转变,并废止郊天的鲜卑旧礼,最终确立华夏郊天礼的独尊地位。494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先后废止“小岁贺”、“寒食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等拓跋鲜卑礼仪,诏令“革衣服之制”,鲜卑礼服正式退出国家礼仪。孝文帝通过行圆丘祭礼宣示天命在魏,与南朝争夺正统的态势臻于极盛。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郊天礼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郊天礼改革的影响。
2021-03-12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