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旧土的租赋制度。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拓跋珪改革的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拓跋珪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19-06-08更新 | 6881次组卷 | 46卷引用:江西省南昌雷式厚一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制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农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一经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通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举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323次组卷 | 39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朝和元朝的统治疆域较前朝空前扩大,所以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改革有何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2018-12-10更新 | 412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通过修订总理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清初沿明旧制,按照一条鞭法征派赋役。由于官僚豪绅的隐匿和地少丁多的农民的逃避,地亩和人丁数很难确知。随着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鉴于这种情况,清政府在康煕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但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只是固定了丁银数额、并未废除丁银,丁役负担不均的问题仍存在。为了彻底解决了负担不均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清政府于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即所谓“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制”,规定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

——摘编白王土: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赋税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武灵王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潇何次律令,韩信中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摘自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巩固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改革措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