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颁行时间举措出处
964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马端临《文献通考》
964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官乏车牛者,僦(租赁)于民以充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65诏诸道当辇送上供钱帛等舟车,并从官给,勿以扰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73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马端临《文献通考》
概括指出宋太祖上述举措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举措作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出《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宣布:“ 一,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处治。二、除三大银行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将其照常行使,其发行数额,即以截至十一月三日止的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酌定限期,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通过法币改革,国民政府将全国存银1/3以上统统收归国库,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法币的发行,而且也极大地促成了汇价的稳定。这是因为三大银行有了无限制买卖外汇的基金,可以很容易地稳定汇价,建立法币的国际信誉。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王莽改制留下一个烂推子,加之连年的内战,国家变得凋敝不堪。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创造了“光武中兴”的业绩。实行“简政”是其重要政策之一,所谓“简政”,就是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为此,屡次发布大放令,平反冤狱,释放犯人。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简政的另一方面是裁减机构与官员,载减了十分之一的郡国、四分之一的县级区划、十分之九的官员,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社会负担。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秀“简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秀“简政”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削,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同时,豪商大贾们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生产部门。面对严峻的情势,汉武帝决心进行财政经济改革,从公元前120年起,重用“兴利之臣”,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这其中尤以桑弘羊最受信任。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经济财政的措施,主要有:征收财产税,即算缗告缗;扩大公田数量,出租给农民并收税;屯边移民,将民众迁往汉帝国新占领的土地上耕种,这个措施极有助于安置流民、降低军费;推行五铢钱,打击私铸行为;盐铁收归官营等。后来,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市易法就是脱胎于桑弘羊设置的均输、平准,历代以来实行的专卖政策也是出自他的盐铁官营之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桑弘羊主持财政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桑弘羊的财政经济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1987年,中共十三大开始探索新时期干部分类管理办法。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这一进程,使干部选任与干部分类管理的改革相结合,探索多元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2010-2020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年规划纲要》,要求着重解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10年,党中央又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

——摘编自李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以来我国改革干部选用制度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以来我国改革干部选用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代中期,农民逃亡的现象明显多了起来,官方屡屡遇到差丁不足工役难兴的困难嘉靖年间,江西等地进行了“地(税)丁(役)合一折银征收”的“一条鞭法”税制改革,并在万历年间推广至全国清初,明代原有的户部赋役册簿大量地毁于战火,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征发康熙后期,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动再次增加,不少地方丁额缺丁银失,财政受损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随后在广东进行了“摊丁入亩”税制改革,即将丁役银合并到田税中一起征收雍正二年,清政府将“摊丁入亩”在全国各省全面推开,从此,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实现了从“以丁为本”到“以田为本”的转变

——李三谋《清代“摊丁入亩”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摊丁入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中国古代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一直沿用到清末的“宣统”。革命党人深谙纪年在革新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极力推广纪年的革新。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同时规定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与公元纪年法并行。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在议决使用阳历的问题时,便是遵从“以崇正朔,而便日用”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编订历书的四条规定:“一、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二、新旧二历并存;三、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四、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纪年符号易改,然而民众的习俗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校正”。1913年《大公报》记载了阴历新年与阳历新年的不同景象:“官厅贺喜,街市悬旗,此新新年之气象。千家爆竹,万户桃符,此旧新年之景色也。”有人就调侃此种官民各自过年的状况:“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初年的纪年变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科技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是进行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涉及天文、历算、水利、医学、军事、纺织、制造、印刷、建筑、种植、地理及矿冶等多个学科领域。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为算学规定祭祀历代科技大师的礼制,受祭者多达70余人,借以使学生仰见古人风范,以收到“见贤思齐”的教育效果。宋代各科技教育机构立足实际,如医学,到宋神宗时开始分方脉、针、疡三科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算学课程分为三类: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在宋代,无论是医学、算学还是武学,无论是升舍还是毕业,对学生的考核都是十分严格的。如医学的考试,平时依据太学的“三舍法”,实行积分升舍,所积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依次开入内含和上舍;医学的毕业考试更为严格,既考理论又考技能,分三场进行。作为职官性机构的司天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辩认星宿,“提举官与判监及测验官,夜于浑仪台上指门逐人在天星宿,若门士不识五星以上者,降充额外学生”。同时,司天监还着重培养学生观测天象推算历法及占候等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摘编自赵国权《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辽国把许多汉文化的特征整合进了自己的社会里,耶律氏先后接受了祖先崇拜和祭祀已故皇帝的习俗,契丹上层阶级中的一夫多妻制也逐渐转变为一妻多妾的制度。这表明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B.北方各民族习俗日益趋同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北方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2019-07-11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成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坚尝从容谓猛日:“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日:“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日:“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

——《晋书王猛传》

材料二   (前燕)慕容哮命慕容评率军40多万救援二城,但慕容评畏惧王猛而不敢进……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51岁的王猛病逝。公元383年,即苻坚继位的第2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猛改革的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王猛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