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713年7月,唐玄宗刚刚总揽大政,即颁发了《命新除牧守面辞敕》,要求赴任的都督、刺史都要向皇帝“面辞”,以便皇帝面授机宜和讨论理政安民之道。开元二年(714)正月,唐玄宗又颁发《简京官为都督刺史诏》,指出:牧守与地方治乱至为相关,决定于京官内选“宏才通识、堪致理兴化者”授以都督、刺史之职,使京官与地方官相互对流。针对以往考核官吏时,县令虽有政绩,也多不得上考(考绩分上、中、下三等),唐玄宗在《劝奖县令诏》中特别规定:“其县令在任,户口增益,界内丰稔,清勤著称,赋役均平者,先上考,不在当州考额之限也……”欧阳修说:“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

——摘编 自田廷桂《唐玄宗改革地方吏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意义。
2021-04-29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2018-12-10更新 | 412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我们要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要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同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财政收入要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但不得强道摊派。同时严格控制各方面向学校征收费用,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摘编自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023-04-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国民决心通过正式选出的国会中的代表而行动,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确保与各国人民合作而取得的成果和自由带给我们全国的恩惠,消除因政府的行为而再次发生的战祸,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并制定本宪法。国政源于国民的严肃信托,其权威来自国民,其权力由国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国民享受。这是人类普遍的原理,本宪法即以此原理为根据,凡与此相反的一切宪法、法令和诏敕,我们均将排除之。

第一条 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根据。

第二条 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第六条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天皇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法官。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1947年《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修宪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战后日本的修宪行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9年3月,国家对西藏的民主改革拉开帷幕。此前的西藏地方政权,由少数僧侣和贵族掌握政治权力,广大农奴缺乏基本的人身自由。从1959年3月到196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陆续制定一系列文件,废除原各级政权、寺庙、贵族的一切封建特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逐步建立县、区、乡农民协会.由农民协会领导民主改革,逐步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废除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爱国守法的寺庙和宗教界人士⋯⋯通过改革,西藏完成了从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跨越,西藏人民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改革为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有学者称:西藏民主改革是“1949年前后席卷中国大陆的人民民主革命在西藏的继续”,也是一场不亚于美国林肯废奴的重要宪法性事件。

——摘编自常安《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藏民主改革的意义。
2023-01-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材料 “伯克”源于突厥语,后发展为新疆地区官职的泛称。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原有伯克制度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乾隆密谕言及“阿奇木伯克不过办事大员,勿许自称诺颇,私收贡赋。即阿奇木等缺出……。“不准世袭”。同时一改以往伯克政教不分之弊端,谕命各级伯克务必以民事为任,宗教各守已任,不得互相牵涉。《回疆则例》明确规定:“回疆三品至五品伯克缺出,由参赞大臣拟定正陪,奏请补放。凡本城阿奇木伯克及各城庄阿奇木、伊什罕伯克,均令回避本处。”清政府根据各地伯克品级的高低给他们一定的土地(亦称俸禄地或养廉地)和种地的农奴,作为他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物质来源。伯克虽多由回疆贵族出任,亦应根据朝廷的朝觐规定,定期进京朝觐皇帝,以示忠心。断疆设省后,伯克制度被正式废除。

——摘编自苗普生《伯克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伯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伯克制度对清政府加强新疆地区治理的积极意义。
2022-03-30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仓指中国古代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政策,是民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社仓经过康熙帝试点实践,再经雍正全面试行而普及全国。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一方面是受儒家重视民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改革政策,既因地制宜,又整仿吏治,盘查社仓,及时纠正不适宜的政的政策,使得社仓建设正常进行。雍正帝将康熙帝犹豫再三的设立社仓的想法变为成功实践,并为乾隆朝社仓政策的更加完善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有清一代的社仓制度奠基于雍正帝。莆公权先生阐迅清朝的粮食体系时曾指出:“在整套乡村统治体系中,饥荒控制所占地位非常重要,因而清政府对它的重视并不亚于保甲或里甲制度。通过我们对于雍正朝初期社仓与保甲同时推行的考察,可以说清初社仓制度与保甲制度对基层治理效果同等明显。

——摘编自常建华《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东汉初,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徭役负担,光武帝颁布了“度田”诏令,核实各地的垦田数量和清查户口。起初,地方官员在执行“度田”诏令时,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袒护豪强大族。特别是河南、南阳两地,一为京师之地,功臣居多;一为帝乡,皇亲尤众,“田宅逾制”更甚。这些问题暴露后光武帝极为重视,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因“度田”不实被处死的郡守达十余名。从打击官员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看,有河南郡、河内郡,兖州之东平国,徐州之东海国、琅邪郡,荆州之南郡等,范围很大。光武帝的“度田”令因此得以严格执行,取得显著成效。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度田”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度田”改革的特点并据此说明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几代统治者“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十分重视制度与法律的创制。朝廷召集大批名臣、学者总结前代法律经验和教训,结合唐朝实际,进行了几次规模宏大的立法活动,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庞大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验,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的立法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立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公元755年的叛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局面。地方上诸侯藩镇割据一方,不供贡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唐中叶开展了盐业改革。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刘晏出任盐铁使,继续进行这一改革。刘晏对国营盐业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他认识到盐利收入丰厚,但置吏太多,“盐吏多则州县扰”,因此他“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刘晏对之前的专卖政策进行了改革,将官运官销予以废除,创立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通商法。当时商人过境,各级地方机构都要加税,这属于法外苛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刘晏奏请罢之。“诸道加榷盐钱,商人舟所过有税。晏奏罢州县率税,禁堰埭邀以利者。”他在各地设置了“常平盐仓”,贮存官盐。

——据马涛、周原《唐中叶刘晏理财与两税法改革的再评价》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叶财政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盐业改革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