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2023年6月,高二历史组为同学们布置了历史阅读《“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在此之后,“皮朗命题”、“地中海世界”、“穆罕默德和查理曼”等,成为了高二历史生谈笑中的历史梗。

史学命题

“皮朗命题”

提出者

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

著作

《穆罕默德和查理曼》

关注问题

古代世界的终结与中世纪的起源

之前的主流观点

“罗马帝国衰亡”论:蛮族入侵的蹂躏摧毁了古典文明,西欧自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皮朗的颠覆性论断

“倘无穆罕默德,查理曼无法想象。”

特点

他不是将政治危机作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而是从不同文明之间大范围互动的角度出发,根据地中海世界的整体结构性变化,将“地中海统一性”的破裂与否作为考察古代世界是否终结的衡量标准。

影响

“皮朗命题”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命题之一。一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环境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成就,以及不断扩大的研究视野,日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使各领域专家得以不断地对“皮朗命题”进行补充、修正与重新思考,“皮朗命题”因此被不断地赋予新的生命力。随着强调网络互动关系的全球史的兴起,作为典型互动区域的地中海重新成为研究热点,这促使一些研究者运用跨区域研究与全球史研究的新理念,对“皮期命题”做出了新的挑战与突破。“皮朗命题”为罗马世界转型、欧洲中世纪起源、中世纪城市史与经济社会史,以及古代晚期史和地中海史等诸多研究领域搭建了开放性的平台,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新与突破的基准线。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从古代世界到中世纪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的画面日战丰富多彩,并逐渐清晰起来。

——摘编自武海燕《倘无穆罕默德,查理曼无法想象:“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


其他老师和同学面对上述历史梗时,既不知所云又充满好奇。作为一名善于进行历史名词解释的高二历史生,请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为“皮朗命题”撰写解说词。
2023-08-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O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西方史学。

材料一 希罗多德所处的希腊时代,只有《荷马史诗》、希西阿德的史诗《田功农时》等几部著作可供参考,希罗多德写历史的原则是∶“至于我个人,则在这全部历史中,我的规则是我不管人们告诉我什么,都把它记录下来。”他在《历史》中表明∶“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他运用大量地理学知识描绘希腊、波斯等地特征,并且以理性眼光探究希波战争,试图找出这场战争的产生和结束的原因。

材料二 在浩如烟渺的书面材料中,司马迁所采用的是运用“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原则,对文献进行考而后信,信而后用。在对人物的评判上,对忠臣良将,司马迁的态度是赞扬肯定的,在写“将相和”时,他描写蔺相如的机智宽容,使读者对蔺相如产生敬仰之情,进而达到劝善的目的。对酷吏乱臣,司马迁详细写下他们的残酷苛刻,对他们的贬斥倾向自然流霉。司马迁创立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写屈原,司马迁倾尽全力,因自己的悲剧命运而与屈原产生共鸣,人们往往能在屈原身上看到司马迁的不平之气。

——摘编自雷晓斌《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的比较研究》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比较该作者认为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写作的不同之处。
2022-06-02更新 | 3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公务员治理

材料一   明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文官考核制度严密,考满是对所有官吏全面的考核,决定其升、留、降。考察主要对贪、酷等需要加以行政处理的官吏的审查,治绩特别优异的可以免于考察,在考察后被罢免的永不录用。明代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单独的监察法规,体系严密,强调“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各项处罚较之唐、宋、元三朝更为严苛。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特别严格,一是对皇帝不忠顺,二是贪污。

——摘编自梁山中《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立法及其积极意义》等

材料二   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法律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与政府,严守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不得参加党派活动或竞选等。文官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文官考核全面、详细,英国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

——摘编自李海龙《试析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


(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异同。
(2)结合所学,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2022-04-13更新 | 37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北京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小黄册

明朝政府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全国推广赋役黄册之前,曾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方部分地区试行小黄册之法。相对而言,小黄册研究一直处于资料极度稀缺的状态。截至目前,学界对相关资料的发现只有三次。

第一次1962,在《永乐大典》引《吴兴续志》中发现了湖州府小黄册图之法。这是传世史籍中确切记载明朝曾于洪武三年在部分地区试行小黄册之法
的首次发现
第二次1973,首次在《汉书》残本纸背发现了洪武三年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攒造小黄册原件
第三次2015,小黄册原件再次发现。与第二次《汉书》纸背登载形式相同、内容相关,同属洪武三年小黄册原件文献。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奉/处州府旨(指)挥为税粮黄册事。仰将本都有田人户,每一百家分为十甲,内选田粮丁力近上之家十名,定为里长,每一年挨次一名承当,十年周而复始。……置立小黄册一本,开写各户田粮数目,令当该里长收受,相沿交割,催办钱粮

——摘编自宋坤、张恒《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的发现及意义》


依据材料,阐释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原件发现的史料价值。
2023-01-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材料一 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史通》一书,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但这并非史学家的最终目的。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目的在于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历代鼎革之际,继起的皇朝都十分重视修纂前朝历史,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例外,以此作为朝政大事。元朝至正三年(1343),即诏令纂修宋、辽、金三史。清朝入关第二年,顺治二年(1645),即下诏修明史。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作为学习的榜样,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连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东亚文化圈内,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的文化也影响甚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介绍外国史地的著作,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随着对外部世界了解逐渐增多,外交史和各国史地也成为史学研究重点之一。一方面,清官方也开始关注外交史,《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以后又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等几部书,就是官方主持修撰的大型中外交涉历史的资料汇编。另一方面,一批出使国外的大臣在以日记形式详细记载外交事务的同时,还对所出使国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进行考察,留下了丰富记载,如王韬的《法国志略》《普法战事》,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等。

——摘编自刘俐娜《晚清的史学发展与变革》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优良传统。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8世纪前后中国文化是如何惠及东亚文化圈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学研究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3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

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247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红毛、藩属、西洋”等185个,“文书用语”包括“诏敕、谕旨”等5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怀柔、贸易管制”2个,“机构用语”包括“理藩院、礼部”等6个,“仪式用语”包括“三跪九叩、朝贡、赐”等49个。

清朝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383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等335个,“文书用语”包括“函、照会、国书、咨文”等18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通商、联外交(与外国沟通、互派出使人员,加强交往)”等5个,“机构用语”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等3个,“仪式用语”包括“跪、朝觐、握手”等22个。

——摘编自杜鑫《清朝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本题要求以“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社会变迁”为论题撰写小论文,请完成以下任务:
(1)依据论题,拟定两个分论点。
(2)从材料中为一个分论点选择“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作为论据,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3)写出本小论文的结语。
2023-03-25更新 | 27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
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
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
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
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8 . 改革·创新·发展

     克罍(lei)             克盉(he)

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3)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的。

1978年、2017年中国国民经济数据一览表

项目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经济总量城镇化率外汇储备
19783679亿元381355亿美元1.8%17.92%1.67亿美元
(居世界第38位)
201782.7122万亿元5966027.8万亿美元15.1%58.52%3.1399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1位)

(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编制)


(4)通过数据对比,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2023-03-15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第一次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9 . 人口迁移与文化融合。

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见下表∶

时期

基本情况

1500-1800年这时期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国际移民的明显后果是欧洲人在非洲、亚洲尤其是美洲占据了许多地方。
1800-1914年据某社会学家统计,1846-1924年间,欧洲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英国是向外移民最多的国家。19世纪中叶黑人奴隶制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和印度的契约劳工制。高二历史试卷第8页(共10页)时期基本情况
1914-196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欧洲向外移民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各个大国对外来移民的排挤和歧视减少了国际移民的数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常的经济移民基本停止,但政治性移民则空前增加。例如,二战后,因战争期间被德、意、日强行迁移的苦役劳工返回祖国,参战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殖民体系瓦解后,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等等。
1960-2004年人口的跨境移动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欧洲的向外移民在世界移民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向外移民中的份额显著增加。从70年代开始.劳工合同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大批劳工移民到海湾国家,很多移民从亚洲、南美洲迁移到美国和加拿大。到了80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特点。
2022-06-02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古代史料考证
考证即考据,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证明史料真伪、辨明是非,以求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史料的研究方法。

材料一 司马迁写《史记》,对古文献和古史料做了大量考求辨订的工作,“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

材料二 西晋初年,学者们曾用《汲冢竹书》来考证现存典籍。金石的考证也受到普遍重视,或以金文证经,或据金文释字,或据实物形制纠正古代传说之谬,或据金文校订古书记载之误。

材料三 南宋时期出现许多类似读书笔记的考证杂著,如洪迈的《容斋随笔》考订不少史书误载,他以诗文证史,以碑石文字证史,以手本订正流行本,考证审慎精当。

材料四 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在谈到自己在校勘的同时,“又搜罗偏霸杂史、稗官野乘(乘:史书)、山经地志、谱牒簿录、以暨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山林冢墓祠庙伽蓝碑碣之文,书取以供佐证,参伍错综,比物连类,以互相检照,所谓考其典籍事迹之实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安作璋《中国古代史料学》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史料考证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依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古代史料考证的具体方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