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近年来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震惊中外的汉代海昏侯刘贺墓横空出世,128件精品文物获得展出,刘贺在世33年,经历了王、帝、民、侯四种身份。这一考古发现的价值在于(     
A.可以丰富史学家对刘贺的认识B.能够印证西汉武帝时期的强盛
C.说明汉代非常重视文化传播D.证明汉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团不同时期的入团誓词(部分)

时间入团誓词
195312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19577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忠实执行团的决议,严格遵守团的纪律。我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吃苦在前,得利在后,为保卫祖国,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98212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团章中将入团宣誓单列一条,是共青团历史上的首创。

——摘编自黄志坚等《中国共青团入团誓词的历史沿革、演进规律与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变化的理解。(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益是二战以来乃至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战略位置重要,物质资源丰富,历来就是霸权国家争夺的场所。早在1947年,智力和秘鲁就宣布其领海范围是200海里。6070年代拉美国家沿海相继发现大面积油气田之后,巴西、阿根廷等重要国家也加入了主张200海里领海权的行动,他们还呼吁亚非国家的支持。1972年,加勒比海沿岸12国发表《圣多明各宣言》,主张沿海国家对“承袭海的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1972年,非洲国家海洋法问题讨论会提出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章叶,“拉美国家为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作出贡献”

材料二   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召开,拉美为首的第三世界国家同美苏等海洋大国展开激烈辩论。发展中国家主张领海宽度为12海里(而非美国主张的3海里),加上188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总计200海里。期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七十七国集团”和非洲统一组织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也都响应并支持拉美国家带头兴起的捍卫二百海里海洋权、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的斗争。此后,经历9年谈判,11轮磋商,最终在1982年完成了得到大多数国家同意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在磋商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坚决反对将各国对海洋的主权扩展至200海里,认为扩大海洋管辖权损害海洋自由。只有美国、西德、英国和日本等二十几国没有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鉴字。美国目前在国际海洋领域推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国际水域”等理念,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海洋强国地位,将对在海洋领域于本国有益的规则单方面适用,推广至国际领域的举措。

——朱峰,“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捍卫海洋权益的斗争历程并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洋公约》成功签署的条件及其影响。
(3)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坚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精神”的倡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倡议的认识。
2023-01-18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为日本史学界对“大化改新”的认识过程:
改新否定论二战后,原秀三郎认为“大化改新”是由《日本书纪》的编纂者虚构的。后“改新|否定论”占据学术界主导地位。
改新肯定论1977年,镰田元一发表《评的成立与国造》,再次肯定“大化改新”存在。
1999年,在大阪某宫殿遗址发现了一批木简,证实了难波宫(大化改新时的政治中心)的存在和确切位置。
2002年,在奈良县发现了木简,证实了在大化改新编撰年籍之前存在“评”制,这进一步强化了“改新肯定论”。
由此可知,历史研究(     
A.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具有时代特征C.体现史家主观意志D.强调史料实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乌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材料三   20203月至12月,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涉及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亿元其中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保障。

——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口罩大量出口的认识。
6 . 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是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海防之需在此设寨戍守,名日直沽寨……迨至元代,由于直沽临近大都,又据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而,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掌管漕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遣重兵戍守防卫,设仓储粮。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王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要道,天津遂以其特殊之地理位置大步跨进政治经济领域,地方经济也随之得以发展。1404年,明成祖朱棣“以直沽海运往来之冲,且海口田土青腴便于屯守,乃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明代中叶以后,天津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由单纯的官运粮米及物资中转站发展成为各地商品及货物集散的北方商业中心城市。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天津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当然,比起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天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埠以后,资本积累的过程自然也相对缓慢。天津周围的腹地经济落后,无力为城市提供大量资本,也无法吸收城市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埠以后,天津港对外贸易额巨大,洋货充斥,使本地白银要有相当部分输送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近代以来屡次遭到战争的侵害,使天津早期近代工业遭到全面破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概括阻碍近代天津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现代天津的发展

时间发展概况
1984国家做出进一步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
1997国家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2006国务院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1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5亿吨,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紧密联系;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999家,实现年工业总产值698.96亿元;全球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82家企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185个项目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材料四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的功能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3)依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天津改革开放的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山海经》载:周族的祖先,“后稷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后人郭璞注曰“始作牛耕”。袁珂校注曰:“‘叔均始作耕’,无‘牛’字。《御览》卷八二二引此经亦无‘牛’字。”这说明
A.我国耕作技术应用的历史久远B.文献记载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
C.质疑历史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D.据古代文献不能得出信史
2022-04-1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2022-03-01更新 | 1935次组卷 | 26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