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的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2021-06-15更新 | 1737次组卷 | 30卷引用:四川省遂宁绿然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各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
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
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6-15更新 | 2762次组卷 | 30卷引用:甘肃庆阳市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419551956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
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
14.871.597.085.017.429.69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021-06-13更新 | 9247次组卷 | 45卷引用: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2021-06-09更新 | 4172次组卷 | 39卷引用: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2021-06-08更新 | 8133次组卷 | 30卷引用: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单元精炼)-【复习重点来了】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备考必备(中外历史纲要下)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行进到文家市,毛泽东对大家说∶"秋收暴动我们是打了败仗……我们现在不去打浏阳、长沙,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要换一个打法"。部队沿湘赣边界退兵至湘南,这一决策后来被称为"文家市退兵",是毛泽东"上山"的开始。接着毛泽东在莲花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向井冈山进军。

9月29日,毛泽东和部队官兵进驻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经过改编,"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10月27日,这支部队几百号人终于走上了茨坪,在井冈山正式安下了家。

1928年初,国民党赣军第二十七师"进剿"井冈山,毛泽东提出"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歼灭了来犯的敌人。

到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由不足一个团发展为一师两个团,并且同当地农民运动紧密结合,摧毁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的旧政权,建立起新的工农政权以及赤卫队、游击队。土地改革开始了试点,取得初步经验。一个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初步矗立起来,打开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历程,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

——摘编自丁仁祥《红色起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做出合理解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与政党政治的状况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虽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体制,但它本质上是一个脆弱的政治体系。从以党治国体制看,中央和地方走向了两个极端。在中央,国民党中央对国民政府的控制过严,国民政府难以发挥自主性。在地方,国民党缺乏社会基础,地方党部只能在部分地区建立,组织涣散,组织活动不健全,缺乏工作效能,缺乏实际权威,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指导。由于其闭塞性和垄断性,国民党无法提供吸纳各种政治力量进入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渠道,从而促进现有政治体制的稳定,相反却因其对权力的垄断造成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对,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与动荡。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缔造者,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和高度的整合能力,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党的领导方式。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保证了党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政权的有力领导,又保证了党的政权建设理论、方案与措施能够充分得以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兆刚《近代中国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统治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8 . 在民族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梦想,提出了一系列新中国国家的构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与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27月,中国共产党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1930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对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未来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建立全国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

19368月,中国共产党在《致中国国民党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并将“新中国”国家概念界定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至此,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符号在复杂的革命环境里经过不断的演变最终确立。

——据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时代与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构想表述变化的关系”的命题作出阐释。
9 . 2002年史学家孟席斯出版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书中作者通过一些绘制于15世纪前期至16世纪前期的模糊不清的海图或地图,肯定这些地图反映的地图知识是当时欧洲人尚未掌握的一些地名标识的地方,是欧洲人没有到过的,因而他推断只有郑和的船队才具备到达这些地方并精确绘制在地图的可能,最后得出了是郑和船队发现了新大陆的结论。历史学家姚大力认为支持作者的基础极其脆弱,因为只要其中一项被否定或不能成立,结论就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历史学家所谓的发现并不是指一般的到达,而是指到达后引起的有影响的变化。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然只有一个,但历史解释需要大胆合理的想象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解释包含着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并非简单的历史事实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敢于挑战历史的权威
2021-05-12更新 | 886次组卷 | 8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培优)
10 . 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丞相与九卿的行政机构和隶属关系明确,形似现代国家的政府总理与下属各部部长。据此可知,秦朝
A.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B.中央机构设置对后世影响深远
C.中央行政机构设置水平领先世界D.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具有合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