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4·江西宜春·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久,(马克思)又为党底(的)机关新闻《新莱因新闻》底(的)主笔。这《新莱因新闻》是旧《莱因新闻》底(的)再生……以大胆勇壮的笔墨猛烈地攻击德意志政府,并无忌惮地辩护六月一日的巴里(黎)暴动,痛骂国民会议……是年秋……宣布戒严,禁止《新莱因新闻》底(的)发行,但他还是继续按日发行,毫无畏惧……马克思在审判时的辩论,简洁、明了,力说其在法理上决不能成立反逆罪……于是普鲁西(士)就命令他退出国境,禁止了《新莱因新闻》。

——摘编自李汉俊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唯物史观的讲义(1922年)

材料二   《新莱茵报》是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战火中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莱茵普鲁士的科伦创办了这张大型日报……1849519日发行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是用红色油墨印刷的……红色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像一面鲜艳的红旗,永远飘扬在无产阶级心中。

——摘编自《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找出材料一中一处史实表述上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2024-04-23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4 核心素养专练50题-【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3更新 | 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施琅,福建晋江人,明朝末年,他从军剿匪,威名远扬。明朝灭亡后,追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参与剿灭广东抗清义军。后又追随郑成功与清军作战,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将领,后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父子兄侄被杀戮而再次降清。

1662年,施琅被康熙皇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64年和1665年,他曾两次率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均因风大浪高、准备不足而失利。施琅在给康熙的上疏中认为,台湾问题要早日解决,否则,台湾长期与大陆分离,文化教育不同,会引起最终分裂。他一直专心研究对台海战战法,故对台湾情况和收复台湾的策略非常熟悉。1683年,施琅率福建水师在澎湖一战大败郑军,施琅对被俘郑军兵将优礼相待。通过政治争取,郑克塽奉表纳降,因与郑家有深仇,有人担心他战胜后会进行报复,但他说:“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统一后,朝廷内部关于台湾的弃守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李光地认为台湾孤悬海外,要之无益。施琅听到十分生气,慷慨陈词,痛斥“弃地论”,在《恭陈台湾去留疏》中,详细论述了台湾的物产、地理位置及地理形势,认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是东南沿海的屏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康熙采纳其言,在台湾设府驻兵,统一治理。从此台湾完全归于中央政府统一有效的管辖之下。

——摘编自左振宇《统一方略——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启示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出发对施琅进行评价。
(2)请结合所学,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023-08-16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专题22史学理论和史学素养(单元综合测训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在中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国家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已经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了。

——摘编自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22-23高二下·江苏淮安·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服饰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帏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帏帽大行。中宗后(女子)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摘编自《旧唐书·舆服志》

材料二   图是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



材料三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三则材料对研究唐代服饰的价值。
(2)依据三则材料,概括唐代服饰发展呈现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时代风貌。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服饰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6-28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7 . 文献档案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有关史料摘编如表

序号文献史料出处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元)脱脱《宋史•王安石传》
宋宰执荆公,由鄞令起家,博古好学……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鄞民歌咏其德,于棠芾所驻(明)王章《重修经纶阁记》
注:经纶阁是郅县百姓纪念王安石的地方,历代多次重修刻碑以记

材料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积累了数量庞大的、较为系统的档案资料,这些红色档案历经战火,保存不易,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成为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献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调研时曾深情地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西柏坡红色档案基本是以纸质载体形式存在,鉴于档案的唯一性,以及存放地点的分散性,查找不便。部分档案馆曾经进行过档案整理,编辑出版了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性档案资料,初步实现了从点到面的传播,但其数量、内容和覆盖范围不足,难以适应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的需要。因年代久远,许多珍贵的地方革命档案出现了字迹漫漶不清、霉烂和虫蛀等损毁,到了必须抢救的紧急关头。


(1)请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相应序号,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西柏坡红色档案的主要价值。谈谈你对更好保护红色资源的建议。
2023-05-28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3·广东揭阳·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十六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抗日援朝,中国学术界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援朝战争”。对于此段历史,不同国度有不同记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初期的《明史》总裁官较为重视,但进入编写实质阶段,编修总裁官张廷玉对此大多加以否定和抹杀。其中的《神宗本纪》奠定了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明朝东征朝鲜将领后来在辽东成为后金的对手,他们能够入传《明史》,多因其他事迹入传,几乎无人因朝鲜之役入传;《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采取否定、贬低的负面评价。

——摘编自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   古代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日本是想要攻打明朝而借道朝鲜,但遭到朝鲜举国反抗,他们认为明朝出兵朝鲜的目的并非一心帮助朝鲜,甚至刻意削弱了明朝帮助他们的功绩,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全归于李舜臣和朝鲜百姓身上,然后把李舜臣写成民族英雄。

——摘编自谢贵安《20世纪以来中国史家对东亚实录研究的学术路径》

材料三   日本教科书记载:1592年,秀吉派出15万大军前往朝鲜,秀吉的军队在日本武将的带领下,迅速占领了朝鲜的首都汉城,他击败了朝鲜,并进入朝鲜北部。但是,朝鲜方面的李舜臣率领的水军活跃起来,由于明朝的援军等原因,他的军队被击败,并撤退以与明军和平相处。

——摘编自杨彪《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等


(1)概括《明史》对万历援朝战争的态度及原因。
(2)分别指出朝鲜《李朝实录》和日本教科书对万历援朝战争记载的特点。
(3)指出要了解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需要的学术支持。
2023-05-12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8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023·福建泉州·三模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

——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与说明。
2023-05-06更新 | 365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狭义上的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平原、山地、丘陵、源地上的森林和草原生长繁茂,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5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汾河中下游平原植被大量开垦成耕地,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推进,原有的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0%左右。至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33%左右。至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摘编自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古代造成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因素,并阐述理由。
2023-04-11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