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世界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对现当代世界主要的史学流派都产生了 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代史学地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这段时期内,年鉴学派从已然在法国传播开来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汲取了许多观点。年鉴学派在历史研究方法上追寻跨学科的对话,扩展了历史学家赖以介入 过去的资料来源和问题。他们反对狭隘的、政治的和传记式的历史叙事方法,追求描绘全景式的整体史。他们认为在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象之下,存在着长时段的经济和社会 力量的影响。同时,他们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反对个人和英雄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重视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们还反对经验主义,试图寻求构建整体历史知识体系的独特路径。

——摘编自沈坚《简论20世纪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材料二二战后至20世纪70 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史学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战后民主改革及批判战前、战中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其社会思想   意识、历史教育均面临重塑。马克思主义史家首先恢复了战时被迫中止的学会活动,并主导   成立了一些新学会。同时,他们展开了对皇国史观等错误史观的批判,远山茂树认为战时的   日本史学缺乏客观性,是“非科学的”,今后的历史学要重视“科学性”和实证研究。1954年     前后出现了“太阁检地论争”和“寄生地主论争”,论争发展成为持续多年的研究热点。马克思主义史学还与当时的社会运动相结合,不但在内部进行活跃的理论探讨、著述活动,更着力在国民及学校教育领域推广唯物史观,迅速占据了历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张艳茹《二战后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迅速复兴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1901年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1902年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1903年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1905年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1910年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1911年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2024-05-2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排华法案》和不断滋长的反华暴力是“刺激中国人民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催化剂”。华人的个人遭遇与国家荣辱、兴衰密切关联。此外,受社会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这种新型的民族主义情怀“产生了一个急切而强烈的愿望:要在中国和美国华人社会实现现代化和西方化”。中国留学生夹在两个帝国之间—— 一个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想让留学生学习西方器物或制度,以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富强独立,洗刷民族屈辱;一个是新兴的、以“保护者”姿态登场的美国,希望中国留学生能维系中美人民友好,进而帮助美国将中国打造成美国化、亲西方、基督教化的“现代”国家,实现长久保障其在华利益的现实目标。中国的自强型留学运动与美国“新殖民型”留学政策不期而遇。据美国国务院统计,直至庚款用尽,共有2000多名中国学生在此资助下赴美学习,那些学成归国者多成为重要的学者、教育家和中国社会运动变革的领导者。

——摘编自任慈《“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移民新型民族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民族主义情怀对当时华人移民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赴美留学热出现的背景。并分析此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2-07-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一个商人家庭,曾在剧院做过马夫、杂役和跑龙套,后来从事戏剧创作,30多岁便成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剧作家和诗人.15901600年,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以《亨利四世》最为著名。它描写了亨利四世夺取王位后终日忧虑不安,引起了贵族的叛乱,常常厮混于下流社会的太子亨利五世继位后改邪归正,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政局。这一时期的喜剧主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它们均以爱情为主题,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和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这时期的著名悲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两个出身于敌对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16011608年,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哈姆雷特》最具有代表性。它描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经过激烈的内心矛盾和犹豫之后,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风格新颖,语言丰富,背景广阔,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据材料,归纳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所彰显的价值取向。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的史学研究价值。
2024-04-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社会中妇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是历代农家妇女的共同特征。如杜甫的《兵车行》“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王梵志《贫穷田舍汉》诗中“妇则客春捣,夫则客扶犁”。唐朝天宝年间,朝廷一年征收的纺织品绢达740万匹,丝185万吨,麻布1605万端,各地进贡的名贵纺织品有几十种名色之多。这些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各阶层的妇女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饮食原料市场和饮食成品市场,主要经营餐饮、娱乐、家内服务、小商贩等,她们有的沿街或上门贩卖各种货物,尤其是闺阁女子日常所用之物,跨地区长途贩运及经商的经济活动较少。

——摘编自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职业岗位,一些新的职业领域开始出现,如铁路、银行、海关、电信局、邮电局等,除银行、商店外,照相馆、电话局也陆续招收女职员,甚至大学教授、政府官吏等,也有以女子充任的职位。19131919年间,一系列涉及女子职业教育的法律规章制度相继出台。1917年第三次全国教育联合会议通过了《推广女子教育案》,分培养师资与增设女子中小学两项。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首开“女禁”,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正式取消国家文官考试中的性别限制。胡适认为女子问题的先决,便是要先有经济权力与经济能力;王端麟也指出女子必须能独立生活,方可提高自己的人格。同时,许多妇女逐渐认识到“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他们向往西方国家的妇女在教育、法律、工作、婚姻,甚至参政等方面的权利。在1931年的一项小范围调查中,关于已婚妇女从事家外之业务者,男子赞成的达81.82%,女子赞成的达84.44%。上海21个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的调查显示:妇女和女童共补助家庭总工资的53.3%,男子对家庭的工资补助占46.7%。

——摘编自仪亚敏《民国时期女子就业观与就业实践(1912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平民妇女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就业实践获得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女性就业实践对当代女性职业观的启示。
2023-06-03更新 | 25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当时文献资料表明倭寇中有一些中国人加入。后世学者们据此在研究中形成了不同观点,如下表所示。这表明(       
时间作者观点
1934年陈懋恒有中国部分失业人民,附从为寇;利用一二汉奸向导入寇
1955年张维华出海民众为奸商、流氓分子
1987年林仁川中国人的成分很可能占到大多数;将民众被迫出海为寇放在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全球化浪潮开始而明政府实行禁海政策的背景下考查

A.历史真相源于史料考证B.史学方法决定历史观点
C.史料解读囿于史家学识D.历史解释烙有时代印记
2022-05-28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2022届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伦敦是一座开放城市,因为没有任何军事威胁,所以能相应地扩展。1666年,伦敦城区大部分和西部城郊的一半被一场大火破坏了。这样就有可能在同一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建造英国的首都。那时最著名的建筑家们呈交给国王一系列设计方案。经过几十年的斗争,英国的君主政体才刚刚得到巩固,既没有权威也没有实施这些项目的经费。伦敦出现了贵族和资产阶级土地占有者通过多种投资方式而形成的“装饰品”,他们建造的建筑物与众多私人或公用的公园、绿地相间并存;街道和广场四周是同样格式的建筑物,中间是花园。

——摘编自【意】L·贝纳沃罗著《世界城市史》

材料二   到了18世纪后半叶随着人口的密集,旧城区地下排水管网老化破损、城市道路泥泞肮脏,居民出行叫苦不迭,伦敦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了。伦敦人在以改善环境为目的的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建设了花园广场、园林广场等意大利风格的广场。同时,郊外扩张也开始进行。18世纪后期开发的重点是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西部新居住区,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的贵族绅士们开始涌入这里。伦敦的整体风格保持着“内富外贫”的传统城市模式。在19世纪后期旧城区穷人和富人共存的现象逐渐消失。

——摘编自【韩】李永石等著《一座城市一部历史》


(1)据材料一,归纳17世纪伦敦城规划、建设过程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后期伦敦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简析其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托夫勒指出在社会发展中,由资本、暴力和知识重新构建新的社会权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私权的保护和尊重不应该只体现在文本之上,更应该从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习惯上以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促进社会层面的民主进一步发展,且离开合理的制度安排,完善的治理结构,公平的分配,民主的价值必然不会得到体现。打造公民社会推动社会层面的民主发展,主要在公民教育上,公民的责任感必须灌输到每个人身上,让其明白作为一名公民,不能对社会发生的侵权保持沉默。并且,政府若不能再平衡利益,知识的权力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累积下来在未来是可能存在流血危险的。因此,重新审视民主与民本思想,打造公民社会,普及公民教育,推动社会层面的民主发展实为迫切。

材料二   西方人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欧洲人的“三漫”(散漫、浪漫、傲慢)问题很难令他们做到团结应对疫情。东亚三国(中日韩)应对疫情成为世界羡慕对象,凸显东方文化在危机重重背景下如何在利己—利他、个体—集体、自由—秩序间把握好度、保持好平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撰文比较中西方文明根性时指出,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对自由优先与秩序优先的分歧,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反而应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进入爆炸式创新的前夜,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由带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危机频繁暴发,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秩序的宝贵。对于自由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秩序,以防止瓦解;对于秩序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自由,以激发创新。问题不是在自由和秩序中二选一,而是在哪个环节加强自由,在哪个环节加强秩序。超越东西、南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文化,是疫情带来的应有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并谈谈你对此现象的认识?
2022-04-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