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世界人口统计表(部分)(单位:百万),据下表推知,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650175018501950
非洲1009595198
亚洲(苏联除外)3274757411320
拉丁美洲121133162
北美洲1126168
欧洲与苏联103144274593
大洋洲22213
总计54572811712454
A.战争发生频率与激烈程度降低B.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主要大国建立稳定的统治D.食物供给状况的改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二重证据法”是指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是综合利用“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的历史研究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比较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A.远古女娲造人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女娲像
B.《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C.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史记·殷本纪》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
3 .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B.《岳飞抗金》历史剧
C.《资治通鉴》译注本D.平定准噶尔的传说故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秦律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田氏代齐后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表明这些诸侯国力图
A.推动祖国境内各族的融合B.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
C.表达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D.追溯各自国家早期的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所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蒸汽时代 39.4 16.8 9.2 24.3 10.3
电气时代 15.8 9.1 17.7 40.4 17
电子时代 12.7 3.9 5.5 65.2 12.7
信息时代 4.3 4 10 64.3 17.4

——据梁立明、陈立新《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信息,请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贫困。英国历史学家贝内特认为,当时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考虑到农奴沉重的封建负担,以平均4.5口的家庭规模计算,必须10英亩以上才能维持生存。经济史学家波斯坦测算,13世纪英国小农户人口众多,104个庄园的随机样本表明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家庭土地少于10英亩。贫困成为困扰中世纪英国的重要问题。英国乡村家庭内部救济、庄园共同体救助和基督教慈善救助发展起来,共同构建了多元化的救助体系。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救助体系由宗教慈善向世俗救济、临时性救济向长期救助和法制化公共救助过渡,开启了英国社会保障近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与社会济助研究》

材料二   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困救助,可以分为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我国在传统上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发生天灾人祸时,政府大规模的赈灾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于日常的贫困救助,实际上是由民间社会自己来实施的。针对古代聚族而居的情况,宋代范仲淹开设了“义庄”,购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内部开展济贫、赡养和助学。南宋朱熹也曾提议民间创办“社仓”,向灾民贷赈钱粮以济贫困。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在贫困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一些财力丰厚,影响较大的佛寺,都有过一些救灾济贫的举措。

——摘编自刘志扬《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途径与成效》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7年末的3046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联合国秘书长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综述》(《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说明中世纪晚期英国救助体系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意义。
2021-05-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多发期。面对肆虐的疫情,(清代前期)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但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与官方相比,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的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专门治疗疾疫的医药局,在夏秋时施医送药。由于科学落后,地方社会也常常举行“迎神赛会”、“年终度岁”等集体的祈神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清末卫生防疫大事记

时间机构、章程意义
同治12年海港检疫中国海港检疫之始
光绪28年天津卫生局现行章程中国地方实行卫生行政的序幕
光绪30年北洋卫生局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
光绪31年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
宣统3年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全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
宣统3年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

材料三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的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朝前期与清末疫病防治的差异,并分析清末疫病防治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2020-04-23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照片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材料。

材料一   1839年摄影技术正式诞生,人们开始尝试用摄影记录社会生活、重大事件(如下图)等。照片能够把转瞬即逝的动态过程凝固成静态的画面形象,永久保留,便于理解,可信度强。

——摘编自吴建《新闻摄影学》


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

材料二   以下照片记录了美国历史上的一场战争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照片的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判断这场战争是______________;(写字母)并运用两项证据说明判断理由。
A.美国独立战             B.美国内战
(3)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从材料三中选择两张照片,参照示例,对其所反映史事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照片③⑤。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美、英、苏、中等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二战全面爆发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规模,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抗,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同盟。
2023-09-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于1847年和1849年两次要求依约进入通商口岸,遭到当地绅民和官员的反对。道光帝谕示,“英夷进城之约,在当日本系一时羁縻”,(准他们进城)“亦不过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时中国
A.外交已走向近代化
B.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不承认不平等条约
D.反帝爱国热情高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摘编自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论》

材料二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1992年,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200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摘编自《中国航天大亊记》

材料三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析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促进科技发展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