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2023-12-18更新 | 1273次组卷 | 8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C.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2019-04-03更新 | 1021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2018-11-15更新 | 797次组卷 | 3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针对“现代化是否导致西方化”的问题,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的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或称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是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下列对亨廷顿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西方化
B.平等、开放、包容是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
C.各国的发展道路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
D.西方文明的价值在于其发展的普遍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眼中你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危机与觉醒”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19-06-03更新 | 427次组卷 | 25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8 .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因此,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黄帝时代的传说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B.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信史时代
C.历史文献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D.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方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A.缩小城乡差别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2022-09-02更新 | 158次组卷 | 27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图为明清时期的《养正图解》书影。“养正”是明清最初级教育——蒙学的基本价值。所谓“蒙以养正”,是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将古代至宋明时期的思想精华传授给学生。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
A.全面夯实儿童的基础知识B.标志理学开始走向生活化
C.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D.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