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一个商人家庭,曾在剧院做过马夫、杂役和跑龙套,后来从事戏剧创作,30多岁便成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剧作家和诗人.15901600年,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以《亨利四世》最为著名。它描写了亨利四世夺取王位后终日忧虑不安,引起了贵族的叛乱,常常厮混于下流社会的太子亨利五世继位后改邪归正,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政局。这一时期的喜剧主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它们均以爱情为主题,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和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这时期的著名悲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两个出身于敌对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16011608年,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哈姆雷特》最具有代表性。它描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经过激烈的内心矛盾和犹豫之后,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风格新颖,语言丰富,背景广阔,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据材料,归纳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所彰显的价值取向。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的史学研究价值。
2024-04-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1857年11月14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广州全景速写》。英国记者不仅画出了城北要塞和遭到炮轰的内城督府衙门位置,还做出如下报道:“这种公开决裂是由于中国官员扣押本国罪犯而引起的……中方没有就违反英中条约,侵犯英方条约权利和对英国国旗的侮辱做出道歉。”对以上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图像史料难以还原真相B.绘画作品具有学术价值
C.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解释D.职业修养决定新闻内容
2024-04-1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一些文献史料中如《荀子》、《礼记》、《韩非子》,认为周公篡位称王,而且是专横篡位。《史记》中记载周公是践祚摄政。而两千年后出土的禽簋铭文记载:(成)王伐奄侯,周公谋(帮助谋划)。以上史料记载的差异说明(       

A.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记述B.史料运用需要甄别互证
C.客观真实历史不可企及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4 . 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文献资料的真伪必须经过考古证实B.《荷马史诗》的内容全部真实可信
C.考古发掘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过去多数历史学者将袁世凯告密看作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线,但随着新史料的发现,有些学者开始认为御史杨崇伊的密折或伊藤博文的觐见都可能是直接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因素。由此可见(     
A.历史解释必然具有时代性B.随时间推移历史真相更易被发掘
C.史料的丰富影响历史认知D.研究方法会对历史结论产生影响
2024-03-03更新 | 269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出处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九月)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则天皇后本纪》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垂拱四年乙亥,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载初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长寿二年乙未,加号金轮圣神皇帝……万岁通天元年腊月甲戌,如神岳。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万岁登封。

——《则天皇后中宗本纪》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太穆窦皇后、文德长孙皇后、徐贤妃、王皇后、则天武皇后、和思赵皇后、韦皇后、上官昭容……

材料二

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

——《新唐书·则天皇后中宗本纪》

(1)据材料一指出新旧唐书在叙事上有何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合理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旧唐书在叙事上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024-02-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为切齿者,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荷厚思,委以重任。今年又蒙思赏尚书衔,当如何尽心图报。题闻其带船出洋以未遇敌舟无从接仗,退守威海,藉口固防,并欲告病求退,李鸿章亦未参奏。

——摘自《礼部右侍郎志锐有关方伯谦接统丁汝昌之船之奏招》

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3幅图标记时间清楚(均为日本东京时间,早北京1小时);每图均有古日文记叙;另有各舰航行轨迹;其中第八号标画很清楚,在第八图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高、秋、浪等四舰追击经、甲、济等3舰,其中4时30分击沉经远,至5时30分改南航归与本队汇合。

——摘编自林伟功《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史料价值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8 . 下列两则史料均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     
A.图像史料、文献史料B.民间器物、地方史志
C.音像史料、实物史料D.历史遗址、口述回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古已有之,民族主义则是伴随18世纪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立的产物,是一种“现代现象”。“民族主义”一词,最早见于15世纪的德国,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词典》,19世纪中叶开始被频繁使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目前,很多学者比较认可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尔纳的民族主义定义。他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就是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运动,可以用这个原则作最恰当的界定。民族主义情绪是这一原则被违反时引起的愤怒感,或者是实现这一原则带来的满足感。民族主义运动,是这种情绪推动的一场运动。”

“人们谈及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很多都是直接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始,而不是从它的更远的中世纪源头开始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壮大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最初的动力;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摆脱神权,追求人权,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武器;当经济与政治条件都具备后,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建立的民族国家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

在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及民族国家的观念传遍欧洲,并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民族主义由此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具备了全球性的意义。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评述欧洲近代“民族主义”。(要求:评述角度明确,论据充分,所用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1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10 . 《史记》记载秦二世和赵高、李斯合谋篡位,考古发现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二世是合法继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B.《史记》的表述相对客观
C.考古比文献记载更加可靠D.史料的发现丰富历史研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