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概况
1844年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19世纪60年代初至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增多,女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实现男女教育平等。
早期改良派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最早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派康有为主张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应该上学。
梁启超重视女子教育,系统论述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
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办经正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02年,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专门设立女子中学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1920年,北大校长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分性别进行教育。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其方针》,这是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中国女性教育的第一份法律成文。

―-摘编自徐颖《一文纵览中外女子教育的发展》 


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不断发展,指出其中一种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10-27更新 | 654次组卷 | 8卷引用:期末卷(一)-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1910年,清王朝多次派员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博览会上中国展品除以农渔牧及其副产品、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主外,还有古玩、祭器带有文化色彩的器物,得奖的也大多是诸如景泰蓝、丝绸之类的展品。清王朝参会的展场布置既建辕门、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甚至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容像;还陈列对联、灯笼、绣画等物品。场馆的命名或称为“大清国”,意为“大清朝”,或称为“中华公所”,富含“中华文化”意味。但西方强国却对晚清中国不屑一顾,除了在会场上刁难中国人外,还将中国视为殖民地和“半开化的国家”。

——摘编自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

材料二   1951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在场馆的陈设上,凸显了天安门、国旗等,而在1956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旗与苏美英等参加国国旗并列。参会的展品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其中重工业展品居于突出的位置,如195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展会上,重工业品的比重为40%。参加展会的观众也改变了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除了工业品,中国还借展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海外的观众纷纷为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赞叹不已。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参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塑造的国家形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参展的意义并分析新中国与晚清国家形象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与政党政治的状况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虽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体制,但它本质上是一个脆弱的政治体系。从以党治国体制看,中央和地方走向了两个极端。在中央,国民党中央对国民政府的控制过严,国民政府难以发挥自主性。在地方,国民党缺乏社会基础,地方党部只能在部分地区建立,组织涣散,组织活动不健全,缺乏工作效能,缺乏实际权威,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指导。由于其闭塞性和垄断性,国民党无法提供吸纳各种政治力量进入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渠道,从而促进现有政治体制的稳定,相反却因其对权力的垄断造成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对,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与动荡。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缔造者,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和高度的整合能力,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党的领导方式。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保证了党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政权的有力领导,又保证了党的政权建设理论、方案与措施能够充分得以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兆刚《近代中国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统治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 地方”——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 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以下为该书的内容节选:

有两个红军战士绰号叫“老狗”和“老表”,他们是从江西走过来的。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红军吗?”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老表说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我们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红军到他村子来分配土地,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还有一个红军战士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等等。

他们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1)《红星照耀中国》展现了怎样的红军形象?
(2)《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发行有何影响?
2021-05-13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3-期末检测卷(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40年,史学家翦伯赞认为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前是没有民族主义而只有种族主义,即大汉族主义。此观点
A.提出了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B.蕴含着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C.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高涨D.体现政府对民族危机的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候斯也作诗云:“近闻回中章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2021-05-12更新 | 711次组卷 | 7卷引用:期末复习综合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