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与保障制度”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1、图2为中世纪王室和教会建立的慈善机构


图1 1671年法国王室兴建平民救济院:马赛救济院       图2 中世纪爱尔兰教会避难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社会福利活动的范围取得了标志性的扩展。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逐步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了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重重困难。

——摘编自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结论:①保障制度既是经济社会的减震机又是惰性社会的助推器。②社会保障制度受时代的制约。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对结论②加以阐释。
2021-12-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2 . “华夏”探源

历史学习中,“华夏”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某班同学们的兴趣,他们围绕“华夏”的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同学们在调查初期因溯源考虑,找寻了商代卜辞中________的记载,发现了“夏”字,指代夏朝遗民之族群;“华”字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单选)(     
A.陶文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2)随后,他们发现《尚书·周书·武成》中出现了“华夏”二字:“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目前认为记录了“华夏”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_。(单选)(     
A.实物史料B.图像史料C.口传史料D.文献史料
(3)为探究“华夏”的含义,他们寻找了更多材料:

A.(西域高昌国)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B.臣闻……明王创业,必先(治理)华夏而后(治理)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

C.天监否德,于是命运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二》

D.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以上材料体现了“华夏”的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简要说明。
(4)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不断认同“华夏”这个民族称号。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时期列举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的史实各一例:
秦朝: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华夏”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代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传世文献资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观点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明理由。
2023-04-13更新 | 20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等级班)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