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学者在写作风格上运用西方史学叙事传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面对大众群体进行历史写作,以丰富的细节、具体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为案例,采用多重视角展示晚清时期的中国,使其著作兼具学术深度和通俗易懂。他们引入外文资料与中文文献互相参照,这就扩大了史料范围。随着西方史学思潮及时代、学术背景的变化,西方史学界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研究范式,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研究晚清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在对海外晚清史著作引进之时要注意区分其存在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国内学者有必要利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多领域联合推动晚清史研究。中国学者更应该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基本盘”上,凝练出具有自身历史逻辑的理论命题和方法,建立起中国历史的主体性,提高相关话语权。

——摘编自张德明《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译著的视角、特点及局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晚清史研究的可供借鉴之处。
2024-05-30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人和安达卢西亚人大量存在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雪白。这种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将带给阁下一些他们用以做面包的那些种子。

——参与过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安格勒利亚,于1494年致罗马教廷国务大臣的信件

材料二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猫和老鼠》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制作的动画片经典之作,诞生于1940年,陆续创作到1967年,其间获得过7次奥斯卡金像奖,5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图四——图六是其中一些著名场面。

图四

图五

图六

该图是1943年获奥斯卡奖的一集中Tom被击中的样子,与右侧同年美国出版的海报如出一辙。

1948年创作的《休战伤害》这一集,TomJerrySpike统一战线,却在如何分肉的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大打出手

创作于1967年,TomJerry都在俄罗斯转盘形状的空间站内操控先进的设备。

(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的价值。
(2)请在材料三中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创作背景。
(3)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在材料的基础上,请你概括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一整套的学校体制。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此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贤馆,称为“二馆”,太医署、司天台也各招生徒传授医学、天文历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中央六学之中,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些学校不仅招收国内学生,同时也招收各国留学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各类高等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随后,增筑学舍一千二百所,扩大招生名额,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万方辐辏,盛况空前。六学二馆的学生达到八千多人,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了。

——摘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这就决定了宗教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医学、法律这一类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必须在基督教正统的范围内发展,任何异端思想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2021-12-14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格兰瘟疫频发。据统计,在1570-1670年的这100年中,仅伦敦及其郊区因瘟疫而死亡的人数就达到225 000人……英国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口,不少农村人走出乡村移民到城市进行工商业活动,导致城市人口拥挤。而当时的城市并没有现代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和系统的管理措施,所以城市比农村更加容易发生瘟疫,瘟疫的影响也更大。当时英格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携带商品驶入港口的货船是瘟疫传播的载体,成为当时英格兰高度焦虑与关注的对象。……英国政府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传染病人隔离体系,目标对准那些携带疾病入境的商业旅行者和商船。如果隔离只是应急手段,那海关监管便是预防有潜在威胁的外来商品与人员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救治及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外来商品可被接受,但必须运输到英格兰外港接受海关检测并收缴关税,否则必定引发一场经济瘟疫。

——摘编自陶久胜《英国大瘟疫时期的外来商品焦虑:<狐狸>的经济病理学》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起源于东北的鼠疫很快延及直隶、热河、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到1911年3月,仅“东三省疫毙人数”“约计报知及隐匿者已达五六万口之谱”。清政府从京师到各地方,分设临时防疫事务局,令民间捕鼠,以预防鼠疫,并出台《预防传染病章程》《防疫章程》等公共卫生法规。政府还在防疫过程中显示出异常开放的姿态,特聘留学归国人员及外国医生参加防疫,如在武汉刘家庙设立检疫公所,查验由京汉铁路到南方来的旅客,所有检疫医生除以陆军军医派充外,又聘请法国医士梅尼、留英毕业医学博士王进歧。因此,民众对瘟疫的恐惧心理和对现代防疫手段的排拒心理逐步淡化,从迷信走向理性。

——摘编自胡勇《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英国大瘟疫频发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防治鼠疫的主要举措,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瘟疫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立国之初,朝廷设立负责保护山泽、林木的最高机构——虞部,地方州县的林木资源则由通判或县丞兼理,由官府统一管理,不准个人承佃经营。宋太祖下诏,要求“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诏“缘广济河并夹黄河县分,今佐栽种榆柳”。仁宗诏令:“委令、佐劝诱人栽植桑、枣、榆、柳,如栽种万数倍多,委提占司保明闻奏,各与升差使。”朝廷要求造林“列树以表道”河北等地“缘边官道左右及时植榆柳”,数年后,“太常博士范应言‘诸路多阙系官材木,望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五七年可致茂盛,供用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北宋帝王禁止砍伐河东、忻州、代州等北疆的林木,并令植树造林,以屏敌骑。人们还注意到虫害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探索以生物防治的办法来保护之。

——摘编自张全明《论宋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及其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了社会动荡、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学理论兴起并迅速发展……1933年3月,罗斯福签署《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1933~1942年,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征募了约300万城市失业青年植树约20亿株,超过200万英亩。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后,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作为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到20世纪40年代,通过合作项目植树超过1.5亿棵,其中多数树木用于控制土壤侵蚀。治理后的田纳西河全程通航,并在“美国雨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建成一种近于完美的雨水控制体系”。

——摘编自王向红、邢小鹏《美国资源与环墙保护运动的第二个高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保护林木资源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护林木资源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崛起困境”,通俗地讲,就是 崛起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日益增长的体系影响力需求同其他国家对其制衡不断加强之间的矛盾。“崛起困境”出现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崛起国权力的增长。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作为“强起来”的标志,大国在国际体系中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而这必然被主导国视作挑战,引起主导国反制。因此,“崛起困境”更容易出现在崛起阶段的后半程,即崛起国具备挑战主导国的实力之后。二是大国制衡的存在。国际关系的均势理论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如果一国之崛起打破了现有的均势体系,其他大国将制衡该国,并使国际体系的实力分布重新恢复到大致均衡的状态。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中国会不会陷入崛起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国崛起困境”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具有两重性:其一,它是入侵者,它对中国权益的不断侵犯和夺取,使中国失去了诸多主权,失去了独立与平等地位;其二,它是较农业文明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传入者。历史上,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中原文明曾经多次同化了征服者。而此次,面对着更高发展阶段的文明,中国社会丧朱了数千年来未曾丧失的文化优越感,面临着如何向入侵者学习的问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这集中体现大明代陆样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是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鹿者分其利;彼以统绮奢,则鬻都尔留分其利”。

——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思想辨析》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客奖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曼德维尔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套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极力为奢侈消费鼓与呼。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消费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消费观念产生的不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