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匠人营国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王城布局,该文献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材料二 周公是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国为鲁。根据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

形态特征考古实测资料
长宽东西约9里,南北约7
城门已发现南面2门,东、北、西各3
道路东西、南北向各有五条干道
核心功能布局宫庙居中,面朝后市,居民区居东,墓地居西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献记载的王城布局与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的差异,并结合所学推测原因。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2022-04-30更新 | 408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简表

次数中心概况
第一次意大利意大利文艺复兴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例如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促进了以新天文学和实验科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第二次英国牛顿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还有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拥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是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内因。
第三次法国如果意大利、英国处于科学中心的时期侧重于科学知识的积累。到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科学知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这时重要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播﹐于是启蒙运动使科学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得以普及开来。
第四次德国哲学第一次把演化发展的观念引入人们对自然界的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注意吸取英,法科技新成就,注重科技与工业应用相结合,发明发电机.内燃机,合成染料等。
第五次美国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及缺乏传统的维系力量,文化突出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这反而确保了美国的创新能力超越其他国家;美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使它得以吸引来自全世界的智力资源﹐并大受裨益。

——摘编自张雁、严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初探》


根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简表,概括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分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某校历史学社举行了一次《革命圣地》红色邮展。以下为参展邮票:

A.中共一大会址


B.南昌起义指挥部


C.人民大会堂


D.天安门

E.井冈山茨坪

F.遵义会议会址

G.延安风光

H.西柏坡旧址

(1)有同学指出,参展邮票以面值大小顺序排布不尽合理,他尝试按照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确定相应时代主题后重新排序。请根据下表所列时代主题与除邮票 D 之外的其它七枚邮票进行排序:
序号时代主题名邮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中的伟大历史转折
党的七大和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2)有同学发现邮票 D 可以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多个时代主题相吻合。请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对该邮票的相关事件说明,填写相应的时代主题。

D

1919 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35 年,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

1949 年,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3)如果要增加一枚邮票,你会选择哪一个地点作为主题图案?为什么?
(4)如果要为本次邮展制作一块序言展板,请你撰写序言的内容。(结合材料,内容自定)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为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着“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刻的研讨。

材料一



湖北军政府为筹办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公债的照会(1911年)

材料二   下表:辛安革命时期的国民政治心理


——据高文浩《“反满”情结的局限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从研究辛亥革命的角度,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材料二与我们研究的问题有何关联?请简要说明。
2022-02-0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

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
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
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
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
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
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
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 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 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2-01-19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国内知名人士征稿,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关于国家和个人的梦想,并在1933年1月刊出。其中关于“梦想的中国”最活跃,朱自清、徐悲鸿等137人投稿。残酷现实催生“梦想”产生,请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XXX先生:在这昏暗的年头儿,英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之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因此我们特发起,在1933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东方杂志》1932年第6号征稿信

材料二   “梦想的中国"来稿关键词统计表

序列关键词提到该词的作者人数该词在全部稿件中出现的次数
A阶级2758
B教育2750
C帝国主义2341
D民族2170
E日本1838
F社会主义1320
G世界大同1113次(与大同近似词归入此类)
H文化2234
J世界大战56

材料三   “我梦想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作家彭芳草)

“剿共的军队和共产党的军队都一起开赴战场,中国经过英勇战斗收复失地。"(周毓英)

“我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功(为)一个大联邦……一切平等,一切自由。”(柳亚子)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到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成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因为大成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更促成了中国走上奋斗争生存的道路,甚至可能一跃而成为东亚强国。”(徐伯璞)

“那时中国的一切都以'人'为基础,要以人役物,不以物役人。大家觉悟工精制与资本主义的弊害……节制资本,调和生产与消费,使无过剩不及之弊。"(曾觉之)


(1)材料二“梦想的中国"来稿关键词反映一些共性问题,请结合材料三内容,按下表中分类标准,选择材料二序列中合适的代号填入表内空白栏。
分类选项
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渴望民族振兴
幻想中国是“社会主义”式的理想国(含大同思想)AFG

(2)材料三中徐伯璞对未来中国的预测是否有其合理性?请说明判断理由。
(3)你如何看待在“这昏暗的年头儿”中国知识精英关于“梦想的中国”征稿活动最活跃这一现象?
2021-05-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国古代饥荒频发,抗灾救灾亦是政府的重要责任。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汉书》灾情记录表

时间灾情出处
高祖时期(前205)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民相食。《汉书·高帝纪》
武帝时期(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前119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115年)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汉书·武帝纪》
昭帝时期(前78年)民被水灾,颇匮于食。《汉书·昭帝纪》
元帝时期(前48年)六月,关东大饥,民多饿死,琅称郡人相食;九月,关东郡国大水,饥,或人相食。(前47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前44年关东)仇寒疾疫,天不终命。(前43年)九月,陨霜杀稼,天下大饥。(前42年)四方饥性。《汉书·元帝纪》
王养时期(14年)七月,嫁边大饥,人相食。(18年荆州、扬州)连年久早,百姓饥穷。(琅郁)赤眉力子都、獎崇等以饥钱相聚,起于琅那,转抄掠。(19年)关东饥旱数年。(21年)秋,陨霜杀菽,关东大饥,埴。
(22年)二月,关东人相食,南阳饥荒。
《汉书·王莽传》

概括上表反映的汉代灾情的时空特征,并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