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兴学育人之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主要事迹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他办学堂、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李渭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人,著名的理学家,其任官期间,廉洁自守,尊爱百姓,晚年在家乡设“中和书院”讲学,兴学黔中,开黔北学风,使黔北文人蔚起,代不乏人。
田秋明朝贵州思南府城人,官至广东布政使,直言敢谏,廉洁奉公,他是贵州教育先贤,其功德卓著,业绩昭然,尤其是在贵州单独开科取士上,功不可没,此后贵州人才四起,一改贵州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
蔡元培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革新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使得北大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他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创办了多所学校,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张桂梅当代中国教育家,现任中国妇联副主席。情怀教育,心系学生,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1-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辩”,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崛起困境”,通俗地讲,就是 崛起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日益增长的体系影响力需求同其他国家对其制衡不断加强之间的矛盾。“崛起困境”出现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崛起国权力的增长。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作为“强起来”的标志,大国在国际体系中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而这必然被主导国视作挑战,引起主导国反制。因此,“崛起困境”更容易出现在崛起阶段的后半程,即崛起国具备挑战主导国的实力之后。二是大国制衡的存在。国际关系的均势理论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如果一国之崛起打破了现有的均势体系,其他大国将制衡该国,并使国际体系的实力分布重新恢复到大致均衡的状态。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中国会不会陷入崛起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国崛起困境”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方文化发展轨迹不同,体育演进也必然依附于文化发展而变化,中西方体育传承方式的迥异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并非“大同社会”,而存在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中西方身体活动传承模式之比较

中国传统师徒制西方运动教练制
以强身、养生、防御……为目的(多元的目的取向),讲求中庸之道以竞技、比赛为目的
重视整体、全身的协调,身心合一专项专业的训练一局部的极端化、专业主义、专业分工
“暗劲”与“化劲”无法用外观衡量,善用比喻与想象,重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多元的思考方向建立明确、清楚、可行的量化标准,重视规则,可以客观衡量的单一思考方向
精英式的传承(典范学习)—适合少数人,进度因人而异,没有时间的急迫性组织化、层级管理一适合对多数人进行教学,讲求效率
重视伦理—师徒如父子,关系密切且长久教练与学员关系建立在契约约定上,关系较淡薄

——摘编自李国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体育传承模式之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与传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4-16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论述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新概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 下简称《决议》)也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凝练,又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指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力回应。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形势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日趋裂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势头渐盛,南北差距持续扩大,部分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业已破产的情势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去追求并实现现代化?这便成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辉煌的成就显著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为全球发展与稳定贡献了中国智慧,因而可以鲜明而有说服力地回应这一时代课题。

——摘自《学习强国》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简要分析中国人民是如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的。(要求:表述清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2-03-14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2022届高考热身模拟历史试卷(一)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一个过程的实现,是“通过成千上万的个人的生活自己完成的,在很多人遭受痛苦,而另一部分人兴旺发达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则按现代形象得到重新塑造。最后,西方的所有人都已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新的生活方式的获得,宣布了旧的文化观念的解体。一种小型的、淳朴的,在信仰和习俗上同质的稳定的社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转变了。因此,城市化,在造成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转变过程中,也导致了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评材料中关于城市化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03-11更新 | 358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十大雕塑体现了雕塑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艺术品的评价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因此.对于世界十大雕塑的说法有多种,下表所示为流传较广的两种说法(排名不分先后)。

说法一说法二
作品作者及创作年代作品作者及创作年代
掷铁饼者[古希醋]米隆(约公元前450年)掷铁饼者〔古希腊]米隆(约公元前450年)
大卫[意]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大卫[意]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
断臂的维纳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约公元前150年)米洛斯的维纳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约公元前150年)
雅典娜神像[古希腊]菲迪亚斯(公元前438年)哀悼基督[意]来开朗基罗(1498年)
门考拉夫妇立像[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600年)纳芙蒂蒂[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前14世纪后期)
复活节岛巨石雕塑[火洋洲古文明]不详〔约600~1680年)复活节岛
巨石雕塑
[大洋洲古文明]不详(约600~1680年)
罗马母狼铜雕[古罗马]不详(约公元前500年)抱鹅的少年〔古希腊]波厄多斯(约公元前200年)
狮身人面像[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500年)狮身人面像〔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500年)
汉谟拉比法典石雕[古巴比伦]不详(约公元前1752~前1750年)自杀的
高卢人
[古罗马]不详(约公元前2世纪前期)
思想者[法]罗升(1880年)思想者[法]罗丹(1880年)

阅读材料,就材料中任意一点或多点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儒学或儒、释、道为其主要内容。到了近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儒学地位的衰落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形成了近代文化的新内容。由于近代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发展源流不同于古代文化,因此,近代文化的内容同样不同于古代。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传统儒学衰落,旧的文化体系解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因素和文化部门。声光化电、民主自由、新式礼仪习俗等,纷纷展示在人们面前。那么,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即科学和民主。科学和民主虽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实际是对近代文化基本内容的概括。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05-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初受美国影响的另一股教学思潮,即为平民主义教育思潮。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赶赴参议院宣布政见时,提及教育方针应分为二:普通与专门,在普及教育方面,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制人格;在专门教育方面,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气。所谓“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即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方法。这种以儿童为本位,注重个性的教育,即为平民主义教育的先声。1919年欧战结束,民主思想盛行,平民主义教育的要求亦告急切。适于此时,平民主义教育倡导者杜威来华讲学,经胡适、陶行知等介绍其学说,遂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股教育思潮。

欧战结束后,风行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潮、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等均深受美国的影响。其主因乃清末以来,中央政府对教育未加重视,教育领导地转入私人教育家之手,其科学制系统,其中尤以留美者居多。除了教育新思潮涌入中国外,1922年公布的新学制系统,即仿效美国学制。可知中国的教育政策,已由清末的以日为师,到了民初转而向美国学习,而中国的学制系统,从此即无重大改变。此外,从上述各种新思潮的引进中国,可知救亡与启蒙确实为此时期之重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在教育上,则从晚清重视国家富强中,开始注意个人技能的关怀与思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9-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