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 . 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出生年代代际特征
心理心理
“文革”一代
50后)
19501959思想保守传统,尊崇传统文化。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改革开放”一代
60后)
19601969劳动思想根深蒂固,寄厚望予下一代。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转型”一代
70后)
19701979注重理想,渴望成功。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
“计划生育”一代
80后)
19801989崇尚个性,有责任心,积极向上。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新新人类”一代
90后)
19901999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早熟,个性张扬。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代或两代以上的相关信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阐释,题目自拟。(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咖啡馆在18世纪的英国达到鼎盛。咖啡馆作为文明而廉价的公共消费空间,被称为“便士大学”。咖啡馆为招徕顾客而订购时下流行的报刊供人免费阅览,馆内布局方便顾客畅谈。咖啡馆作为信息交换和流通的理想场所,逐渐成为商界人士的经常光顾之地。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出现了不少“专业化”咖啡馆,促使专业领域信息更便捷流通。一些无权无势却又对公共事务感兴趣,乐于在咖啡馆中议论时政的人,被喻为“咖啡馆政治家”。无论是新闻话题还是政治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咖啡馆自由交流,不必太担心受到责难。

——摘编自何习尧、冯蜀冀《公共领域机制的英国咖啡馆和法国沙龙比较研究》

材料二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1819世纪,茶馆不仅遍布城乡,而且种类多样:有文人雅士居多的“清茶馆”;有设在郊外、设备简陋的“野茶馆”;有既卖茶又兼经营点心、茶食或酒类的茶馆;有兼营说书和演唱的书茶馆;还有设在乡镇,名为茶馆实为赌场的茶馆。这一时期,遍布城乡的茶馆不仅是平民饮茶之地,同时又是群众听戏、赌徒赌博的重要场所,是商人、掮客、手艺人探听市价、谈生意找生活的集散地。清代茶馆特别发达,这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茶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闵宗殿《茶馆历史杂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咖啡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代茶馆和英国咖啡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共空间发展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当作必然追求。这种追求的体现不仅在于构建以人民为本位的崭新政治运作模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在于从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中,构建起满足人们现实利益并得以成长的民生发展体系。

——摘编自胡柳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百年探索与发展》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现代中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绘制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见下图)。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结合图示并运用世界历史,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围绕一个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3-05-30更新 | 384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02年清廷宣布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仍未停。1903年,督抚袁世凯、张之洞痛切陈词:“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92日,清廷终于下定决心,停罢科举。废科举后,时人多指出,科举诚多弊端,但尚能“公平”对待贫富。而“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措。
2022-01-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1918年春,美国塔萨斯州爆发流感,后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相互感染。民间集会和游行加速了疾病的传播,而海外居民往返于殖民地与欧洲,海上运输也成为疾病传染的通道。战争期间,物资优先供应军队,民众食品供应短缺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大批医护被征召入伍,留中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约21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且近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在流感影响下,不少军事行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进行的军事行动则进展受阻。1918 年8月协约国大举反攻,德军节节败退,部分原因是50万德军战斗力被“糟糕的饮食”和“6月份的流感”削弱了。人们曾试图通过逃避来应对流感,后来则接受了“烟雾熏蒸”、“喷雾杀菌”等预防性医学措施,才得以幸免。

——摘编自曾金花、 张彦敏《1918-1919年大流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流感造成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在立国之初便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他们把程朱理学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各类学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学校教育得到了恢复和较大发展,至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清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种种学规,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与控制,书院经过曲折发展,逐渐成为了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在官学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上涌现出实学教育思想,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抨击传统教育,提出了“公其是非于学校”、经世致用等观念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结局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暴露了中西文化差距的严重事实。预中国传统教育必然要面临和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农民革命运动,否定儒学的独尊地位,提出了普及平等教育的向往。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教会学校的建立、洋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西方的教育、科技、实业、外交、军事等内容逐渐落户中国。

——材料一二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022-02-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长期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战乱之中,瘟疫流行,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烟。加上饥馑频仍,大早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惊人的萧条,给四川居民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且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是中央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同时四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必争、必守之地。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揭幕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长达1个世纪。移民入川的人口,据统计,仅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四川总人口为基数,直接入川的移民就达1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四川的土著人口。

——摘编自赖悦《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做美国公民的人,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在开发西部中,美国首先大力发展铁路,先后修成5条平行的东西大干线和若干南北干线。到1890年,美国已拥有全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铁路线将全美各州的主要城市乡村联结起来。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征税就高于南部、西部和山地诸州等经济落后地区,为鼓励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联邦政府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联邦政府还实行灵活的金融,援助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首先投向教育和培训事业,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拨给欠发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开发的管理工作,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这些法律使落后地区的援助和开发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张深溪《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大规模移民实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开发西部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0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卷(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